蔣偉華,辛小娟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重慶)
肝病按病因分類可分為病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脂肪肝、紫癜性肝病、心源性肝病等,按疾病的發展過程可分為肝炎、肝硬化、肝癌。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醫學及藥學事業的進步、衛生條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醫意識的轉變,各種肝病的發病率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據相關文獻報道,乙型肝炎等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發病率較前有所下降,而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脂肪肝等非感染性肝病在所有肝病中所占的比率則有所升高,臨床醫生需了解肝病疾病譜的構成及轉變,從而為更加快速、準確的診斷疾病提供基礎。本研究旨在研究近3年來我院感染科住院肝病患者的疾病構成情況,為肝病住院患者的治療及管理提供參考。
收集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住院的肝病患者的性別、年齡、出院診斷、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治療轉歸等相關信息。
入院后完善血常規、肝功、腎功、甲功、血脂、血氨、乙肝兩對半、HBV-DNA 定量、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標志物、丙肝病毒定量、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EB 病毒標志物、巨細胞病毒檢測、銅藍蛋白、腹部彩超(肝、膽、胰、脾、腎)、肝纖維瞬時彈性成像、肝臟脂肪含量測定、腹部CT、腹部CTA+CTV 等相關檢查,對于無法明確病因者,部分患者行肝穿刺活檢病理檢測。
1)感染科以肝炎為主要表現的住院患者;2)入院時轉氨酶升高≥2 倍正常值上限或總膽紅素>34.2umol/L。
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的標準;慢性丙型肝炎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的標準;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制定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診斷和治療共識》(2015年版)的標準;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2015年版)的標準;酒精性脂肪肝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的標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制定的《非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的標準;肝衰竭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及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制定的《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
將收集的數據按肝病種類、性別、治療轉歸等分別分類,數據采用Excel 軟件進行統計,并結合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從表1 可以看出,2016年至2018年共收治肝病住院患者2579例,其中男性1637例,占63.47%,女性942例,占36.53%,男女比例接近1.7:1,男性患者明顯多于女性患者。

表1 不同年度的性別分布情況
從表2 可以看出,肝病住院患者以肝炎患者為主,肝硬化住院患者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肝癌患者趨于穩定趨勢。表3 及表4 的結果顯示,肝炎住院患者中以病毒性肝炎最為多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占絕大多數,但總體占比有下降趨勢,戊型病毒性肝炎所占比例亦較高。非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以藥物性肝損傷占比最大(其中又以中草藥、抗結核藥物最為常見),其次是脂肪肝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從表5 可以看出,導致肝硬化的病因中,乙肝后肝硬化占主導,其次為酒精性肝硬化。

表2 不同年度各種肝病的分布情況

表3 不同年度各種肝炎的構成比情況

表4 不同年度藥物性肝損傷藥物種類構成情況

表5 不同年度各種肝硬化的構成比情況
結合表6 及表7 的結果可以看出,肝衰竭患者占肝病住院患者的1/5 左右,總體呈下降趨勢。以肝炎病毒導致肝衰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所占比例最高,約95%左右),其次是藥物和酒精,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肝衰竭相對較少。

表6 不同年度肝衰竭情況

表7 不同年度肝衰竭病因構成比情況
從表8以看出,肝病住院患者的好轉率逐年升高。

表8 不同年度病人治療轉歸情況
本資料顯示,近年來我院感染科肝病住院患者中以男性患者為主,男女比例接近1.7:1,這可能與男性存在喝酒、生活不規律等不良習慣有關,加之長期的精神壓力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肝病的患病率增加[1]。
我院感染科肝病住院患者中以肝炎患者為主,約占70%左右,以病毒性肝炎最為多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占比例最高,但總體占比有下降趨勢。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我國兒童乙肝疫苗接種計劃的實施、抗病毒藥物的廣泛使用有關[2-6]。然而,有學者認為新生兒疫苗接種計劃對于控制乙肝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需進一步關注未接種疫苗的14歲以上人群,加強男男性行為者、女性性工作者、吸毒者等高危人群的保護[7]。此外,有關部門需加強乙肝相關知識的宣教,建議慢性肝病患者及早正規治療及規律隨訪,做好乙肝的疾病防治工作。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肝病患者中所占比例亦較高,主要是它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2],且目前戊型肝炎疫苗上市時間較短,普及率較低,人群普遍易感[3]。相信通過不斷的改善衛生條件、加強戊肝相關知識的宣傳以及積極鼓勵群眾接種戊型肝炎疫苗,戊型肝炎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有所控制。肝炎病毒為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約占60%左右,主要因為人群對于相關疾病的認知欠缺,缺乏及時就醫觀念,有關部門應做好病毒性肝炎的知識科普,提高人群對于疾病的認識,增強就醫意識,以期減少肝炎及其并發癥的發生。
在非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以藥物性肝損傷所占比例最大,究其原因,主要因為我國人口基數較大,藥物使用復雜,人群對于藥物性肝損傷的認知不夠,自主擇藥及用藥情況較為普遍,導致近年來藥物性肝損傷越發常見[8]。而我院最常見的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藥物是中草藥及抗結核藥,分別占31.87%-56.67%、13.33%-28.05%,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8-10],而中草藥中又以何首烏、雷公藤、土三七等最為常見[11]。對此,有關部門應加大藥品監管力度,醫務人員及藥師需嚴格把控藥物的使用,做好藥物性肝損傷相關知識的宣教,提高人群認知,患病及時就醫,避免自主擇藥,從而降低藥物性肝損傷的患病率。
我院感染科肝病住院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約占2%左右,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與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檢測手段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刺激機體出現自身免疫功能紊亂[3]。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以自身免疫性肝炎所占比例最大,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男女比例接近1:5,與國內其他研究[3]結果類似,提示對于女性肝病患者,除考慮常見的病毒性肝炎及藥物性肝損傷以外,自身免疫性肝病亦不容小覷。
根據部分省市的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我國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為0.50%-8.55%[12]。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世界范圍內的患病率為6-35%[13]。另一項基于全球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學、發病率的META分析則顯示,全球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由2005年的15%上升至2010年的25%[14]。而我院感染科住院肝炎患者中,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占0.62%-2.8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占1.24%-2.47%。可見脂肪肝患者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并不是特別高,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脂肪肝患者可于門診口服藥物治療及定期隨訪,且部分脂肪肝患者并未對疾病產生應有的重視。然而有學者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將成為未來5年肝硬化和肝癌發生的主要病因[15]。因此,有關部門需要加大脂肪肝相關知識的宣傳,提高人群對于脂肪肝的認知,臨床醫生也需要更加重視脂肪肝的診治,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減少脂肪肝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學技術的進步,肝衰竭患者所占比例總體呈下降趨勢,肝病患者的總體好轉率不斷提高。但臨床醫生仍需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診療水平,做到更加快捷的發現及診斷疾病,同時還要加強患者教育,做好疾病相關知識的普及,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及減緩疾病的進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