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謝孝磊,趙永華
(1.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種常見的腰背部疾病,又稱腰背肌纖維炎、腰背部軟組織勞損等,是由于寒冷、潮濕、慢性勞損致使腰背肌筋膜及肌組織發生病變,臨床癥狀以腰背部彌漫性鈍痛為主,屬于中醫“痹證”范疇[1]。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改變,久坐久立致使本病發病率明顯增高,且發病年齡趨于低齡化。另外本病治療上常遷延難愈,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在臨床上應用推拿配合走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50例,取得滿意療效。茲以口服傳統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作為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釆集來自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門診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3~54歲,平均(34.5±9.0)歲,病程2~42 天,平均病程(17.4±10.5)天。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1)可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豎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的改變;(4)X 線檢查無陽性體征。
1.2.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3]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1)腰背部、臀部廣泛疼痛,常因劇烈活動或寒冷誘發,并具引發放射區,即重壓肌筋膜區皮下結節有酸脹感外,還在該結節點周圍或距離稍遠區域產生疼痛或肌緊張;(2)腰部活動受限、肌肉痙攣,部分患者有明顯的疼痛扳機點;(3)X 線檢查無陽性體征。
①符合上述腰背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9~70周歲;③病程10d~3個月;④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夠按計劃堅持治療并完成者。
①妊娠患者;②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肝、腎、血液系統疾病或伴有精神疾病者;③接受過西藥治療會對試驗結果產生影響的患者;④正在接受其他藥物臨床實驗者。
1.5.1 對照組
選用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00089,規格:0.3 克)一次1 粒,一天兩次口服(早晚各一次),連續使用5 天,間隔2 天后再次連續使用5 天。1個療程2周,總共口服2個療程。
1.5.2 觀察組
病人采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腰背局部皮膚,醫者站立于患者身側,操作部位以腰背部肌群為主,取穴以太陽經穴、阿是穴(痛點)為主,手法包括滾法、按揉法、一指禪推法和擦法等操作組合;操作過程中先用滾法、按揉法放松整個腰背部肌群,再用一指禪著重對阿是穴進行操作,最后用擦法分別沿著兩側膀胱經來回往返進行搓擦數次。行上述推拿手法后,再于患者腰背部均勻涂抹凡士林進行走罐,醫生一只手扶病人的肩部,另一只手持玻璃罐沿兩側膀胱經經線和局部疼痛部位進行推拉。操作中宜輕柔緩和,推罐時掌跟應向下壓,拉時手指用力下壓,以痛點、痛性結節、條索狀物的部位出痧為度。一般循環推拉10 次左右。每次推拿15~20min,走罐5~8min,總共20~28min。每1周治療3 次,2周為1 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6.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腰背肌筋膜炎的療效評價標準。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無復發;好轉:腰背部疼痛減輕,活動時稍有不適;無效:癥狀無改善。
1.6.2 疼痛視覺VAS 評分
在一條長10cm 的直線上,標注著從0 到10 的數字。不同數字區間內各自代表著不同的疼痛程度,直線最左的數字0 代表無疼痛;其中1 到3 代表疼痛程度輕;4 至7代表中等疼痛程度;8 到10 為嚴重疼痛程度;10 表示非常嚴重的疼痛,令患者不能夠正常睡覺并且可在睡覺過程中因過度疼痛而醒來。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后根據自己的疼痛感受在尺上標出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由專職人員進行記錄。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數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構成比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平α 取雙尾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2。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治療組和對照組在2 療程(4周)治療后進行療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治療組及觀察組的VAS 評分在2 療程治療后均有顯著改變,兩組治療后VAS 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VAS 評分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5.89±1.59 3.60±1.59觀察組 25 6.11±2.00 1.84±1.57*
中醫將腰背肌肌筋膜炎歸于“痹證”范疇,《素問·長刺節論篇》曰:“病在筋,筋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此符合肌筋膜炎肌肉酸痛、麻木重著的臨床表現。《靈樞·經筋篇》描述該病癥狀為“其病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又與腰背肌肌筋膜炎具有的特定激痛點和放射區體征相吻合[5]。《素問·痹論》中講到“風寒濕邪氣夾雜為痹,風勝、寒勝、濕勝分別稱為行痹、痛痹、著痹。”“痹”即閉也,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因風、寒、濕邪乘虛侵入人體肌膚,留滯肌肉筋膜,引起肌筋拘攣,經脈受阻,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本病治療上當以舒筋通絡、除風散寒化濕、活血化瘀為主。現代醫學將肌筋膜所引起的疼痛病癥歸于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肌疲勞綜合征”“肌筋膜”等。在病因病機方面尚處于討論階段,其發生機制亦不明確。現醫學界大多專家認為其發生與機體微小損傷、持續靜力損傷、某些炎癥或疾病損傷等因素有關。局部的微循環血運障礙、代謝失調、肌肉痙攣是該病的重要病理改變[6]。有文獻說明推拿通過手法作用于患處可疏通筋脈、松解粘連,達到減輕疼痛、緩解肌緊張的效果[7]。腰背肌筋膜炎的痛點推拿可通過局部治療,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損傷部位的血液供應[8]。走罐法具有疏通臟腑經絡,調節陰陽的作用。背部督脈為陽脈之海,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沿上述兩經走罐可啟發陽氣,驅邪外出,達到溫陽補氣、祛風散寒除濕之功[9]。現代研究表明應用走罐治療不僅可使病灶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了組織的血液供應和新陳代謝,也可使局部血管舒縮功能的調整反應增強,微循環得到改善,致痛物質的排出速度加快[10]。
目前西醫對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療主要是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抗炎療法、減輕睡眠障礙等對癥處理,常用止痛藥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但不宜長期使用。相比之下,以推拿配合走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傳統中醫療法具有療效顯著、操作簡單、毒副反應小的優勢。
本研究中應用推拿配合走罐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2%。經2 療程治療后治療組的VAS 評分為1.84±1.57分,亦明顯低于對照組3.60±1.59分。此研究表明:推拿配合走罐的觀察組療效評價優于對照組,證實推拿配合走罐的中醫治療方案不僅對腰背肌筋膜炎有良好療效,且副作用少,操作簡單,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但由于腰背肌肌膜炎易病情反復,本次觀察樣本有限,時間較短,在后期臨床實踐研究中可擴大病例數量和長期觀察隨訪以作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