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青,李晶
(1. 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2.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混合痔是肛腸科常見的疾病之一[1],據報道,混合痔在國內的發病率約為80.6%[2],約占所有肛腸類疾病的87.3%[3],對于患有Ⅲ期、Ⅳ期混合痔患者通常采用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術式是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該種術式療效確切,但因其損傷了肛門齒線以及肛管移性皮膚,容易出現術后肛門水腫、疼痛、出血等常見并發癥[4],這對于患者的術后恢復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5]。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減輕各類并發癥的出現,是混合痔術后患者及醫護人員關注的焦點話題,其也是本文探討的核心所在。我院對混合痔術后出現上述并發癥的患者采用苦勞湯坐浴輔助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科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接受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35例,女15例,平均(57.30±8.26)歲,對照組男40例,女10例,平均(56.34±9.06)歲。2 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種族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參照2006年7月由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痔臨床診治指南 ( 2006 版) 》[6]。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有精神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②存在嚴重心律失常、心衰等基礎疾病;③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嚴重障礙;④其他不合適入組患者。
1.5.1 手術方法及術后坐浴方法
2 組病人術前6 小時禁食、4 小時禁飲,手術當天早晨行肥皂水清潔灌腸,清潔灌腸滿意后,肛周常規備皮,然后在護工陪同下送至手術室。
手術方法:患者腰硬聯合麻醉滿意后,取側臥位(根據痔核具體位置,分別采取左側或者右側),稀碘伏常規消毒肛周術區皮膚,并鋪無菌巾,碘伏棉球消毒直腸下端及肛管,并行手指擴肛,暴露痔核,根據痔核的大小及位置,具體設計好需要保留皮橋的多少,先于某點外痔部分與正常皮膚交界處V 型剪開,然后潛行剝離外痔及皮下靜脈團,剝離深度以不損傷括約肌為度,皮下出血采用電刀電凝止血,上端剝離至齒線附件,然后采用7 號卷線于內痔根部連同外痔行8 字貫穿縫合,減除2/3 縫扎的痔核備送病理檢查。同法處理其它痔核。術畢,肛門置肛泰栓一枚,并用凡士林紗布平鋪手術創面,無菌敷料加壓包扎。
1.5.2 術后坐浴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第1 天開始使用苦勞湯坐浴,坐浴時間為次日上午。苦勞湯藥物組成:苦參30g、十大功勞30g、兩面針60g、七葉蓮30g、芒硝20g、荊芥20g、冰片2g,中藥均由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藥房提供并煎煮成湯劑,裝入消毒密封袋后備用,使用時待水溫適宜后,安排患者坐入藥水中,每次坐浴15分鐘,早晚各一次,7 天為一個療程,記錄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第1 天開始使用1:5000 的高錳酸鉀溶液實施坐浴,此外使用溶液1500 毫升,其使用方法與觀察組患者所使用的苦勞湯坐浴法一致。
1.6.1 主要療效指標
術后水腫、肛門疼痛及創面肉芽生長愈合改善情況。
1.6.2 次要療效指標
2 組臨床有效率。
1.7.1 創面疼痛程度評價[7]
疼痛評分采用國際通用的視覺模擬評分法( 簡稱VAS),0分代表完全無痛,10分代表疼痛最劇烈,由醫生記錄具體數值作為疼痛評分值。
1.7.2 術后創面水腫評分標準[8]
無水腫,為0分;肛緣皮膚輕度水腫,無明顯光亮,為2分;肛緣皮膚水腫明顯發亮,為4分。
創面肉芽生長情況:0分:肉芽生長良好、創面基本愈合;1分:肉芽生長旺盛,面鮮活;2分:肉芽生長旺盛,創面平坦、淡紅;3分:肉芽生長緩慢,創面四陷、灰暗。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9]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混合痔療效標準,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制定標準如下:痊愈:各項不良癥狀全部消失,創面完全愈合;顯效:患者在用藥后,各項癥狀明顯好轉,創面基本愈合;有效:患者在治療后,病情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好轉相對比較微弱;無效:患者在用藥之后,各項不良癥狀沒有得到任何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趨勢。評定時間為術后1周。
觀察兩組患者肛周創面及周圍皮膚的異常情況(包括濕疹、水皰等),若出現異常情況,予以記錄,并判斷患者是否繼續或終止臨床研究。
采用SPSS 20.0 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采用t進行檢驗;否則,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當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均有肛門水腫,并伴有疼痛和便血等不適癥狀,在治療7 天后,兩組患者各項不適癥狀改善,其中觀察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水腫、疼痛、創肉芽生長)改善情況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愈率分別為78%、40%,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在創面愈合時間方面,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混合痔是由內痔通過豐富的靜脈叢吻合支和相應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種痔。傳統的中醫學認為混合痔是因風、濕、熱、燥所引發的,在現代醫學中,借助手術治療,雖然能成功的將病灶也就是痔體切除掉,但是該病的病理卻沒有從根本上剔除,而手術切除病灶的同時,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肛門局部經絡的連續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患處氣血的運行,氣血不暢,阻塞經絡,因此而引發水腫、疼痛以及便血等不良癥狀。從中醫學的原理出發,在手術后治療該疾病的時候,需要從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方法入手,這樣才能既治標又治本,促使患者更快更好的痊愈。同時,術后因為疼痛刺激所引起的括約肌痙攣,導致局部的神經血管等受到的壓力比較大,因此出現大便干結,排便困難,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受到了重重阻礙,這是患者之所以會便血以及肛門水腫的重要原因,如果患者的相關不良癥狀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其患處的局部組織可能會進一步發炎、充血,創面愈合難度加大,影響患者術后健康的恢復[11,12]。在肛腸類疾病的治療中,熏洗坐浴療法在傳統的中醫學領域中早有應用,歷代眾多醫書對該治療方法的效果都予以了肯定。在現代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熏洗坐浴法在肛腸類疾病中的應用依然十分的廣泛。該治療方法的用藥依據與傳統的中醫內治法一致,在應用時并非盲目開展,都有專業的中醫理論作為指導,其主要治療方法是根據具體的病癥按照辯證論治的原則科學合理的選擇藥物進行治療的。而相較于傳統的中醫內治法來說,該治療方法采用的患處直接與藥物接觸,實施局部治療。據相關醫典記載:“用熏洗、坐浴法治療,藥專力宏,直達病所,即奏效迅捷,尤其對于前后二陰疾病。”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坐浴法的治療效果顯著。
苦勞湯是我院為了更好的防治混合痔術后并發癥,減少因為并發癥給患者帶來身心上的痛苦所研制的一劑中藥坐浴方。該藥方中含有苦參、十大功勞清熱解毒、燥濕消腫;兩面針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七葉蓮祛風止痛、活血消腫;荊芥祛風解表、治瘡瘍腫痛;芒硝清熱消腫、收斂止痛;冰片外用有清熱止痛、防腐的功能,因此可以較好的緩解患者術后的各種不適癥狀。同時,在患者術后應用坐浴法,借助熱力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患處,藥效深入病灶機理,效果更加的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術后肛門水腫、肛門疼痛改善、術后創面肉芽生長愈合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苦勞湯坐浴是一種有效性且可行性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苦勞湯坐浴法治療混合痔術后并發癥有明顯的局部治療效果,針對性強,患者的恢復效果更加理想,各項不良癥狀明顯減輕,而且治療成本低,副作用小,安全性較高,在臨床上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