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靖堯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抑郁是負性情緒增強的體現形式,患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沉、憂心忡忡、高估困難和自我低估。抑郁患者通常還伴有意志活動減退、思維遲緩等表現,嚴重時可引起厭世、悲痛欲絕等嚴重負性情緒,進而導致自殺及自殘等不良結局。有研究發現,高職院校學生抑郁和焦慮發生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強[1]。健康危險行為是不利于自身或他人健康行為的總稱。研究發現,健康危險行為較高的群體抑郁發生率較高[2]。我國現有職業技術學院占到了普通高等學校的45.78%[3]。作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了解掌握該群體的抑郁和健康危險行為水平具有重要價值。本次研究選取廣東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進行研究,以期為校內干預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分層隨機隨機抽樣的方法,從10個院系抽取1600 名學生進行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600 份,排除信息漏填問卷85 份,共納入有效問卷1515 份,有效應答率為94.69%。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性812例,女性703例。
1.2.1 健康危險行為
采用自主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酗酒、吸煙、不規律作息、日刷牙次數低于2 次、不及時更換內衣、共用毛巾、隨地吐痰、飯前便后不洗手、性經歷共9 項。吸煙指吸煙>1 支/d 且持續時間超過1年;飲酒指白酒150g/周或啤酒500 mL/周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1年;不規律作息指熬夜次數≥3 次/周;不及時更換內衣指更換內衣間隔>2d;共用毛巾指與他人共用毛巾次數>3 次/月;每周飯前便后未洗手3 次以上為飯前便后不洗手;性經歷指發生性行為1 次以上。
1.2.2 抑郁評價
采用流調中心抑郁量表(CES-D)評估學生抑郁狀況。量表共20 項指標,學生在指導下比對本人近7d 內實際情況進行填寫。每項5-7d 為3分,3-4d 為2分,1-2d 為1分,低于1d 為0分,總分>15分者為抑郁狀態。
1.2.3 質量控制
調查員均經過統一培訓,制定規范的指導語言。課堂上統一發放調查問卷,學生匿名填寫,當場回收。質控人員負責收集和審核問卷。
采用SPSS 18.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對影響抑郁發生的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以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該校學生發生率較高的健康危險行為包括不及時更換內衣、日刷牙次數低于2 次、不規律作息和酗酒,發生率為27.72%、25.94%、24.09%和23.23%。其中男性學生酗酒、吸煙、日刷牙次數低于2 次、不及時更換內衣、共用毛巾、隨地吐痰及性經歷發生率均高于女性學生,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健康危險行為發生情況[n(%)]
抑郁自評中,共檢出抑郁259例(17.09%)。單因素分析發現,合并酗酒、吸煙、不規律作息、隨地吐痰、性經歷因素的學生抑郁發生率高于未合并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抑郁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性經歷、吸煙、酗酒和不規律作息是導致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抑郁發生的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有研究觀察了高中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發生情況,發生率居于前列的分別是缺乏體育鍛煉、吸煙和飲酒[4]。而本次研究中發生率較高的健康危險行為包括不及時更換內衣、日刷牙次數低于2 次、不規律作息和酗酒,發生率為27.72%、25.94%、24.09% 和23.23%。這可能與研究對象年齡、所在地區差異有關。在一項針對職業教育學生的調查中取得與本次研究相似的結論,發生率居于前列的分布是隨地吐痰、不及時更換內衣和口腔衛生習慣差[5]。同時,該研究中相關健康危險行為發生率均明顯高于本次研究,這可能與本次研究對象處于沿海發達地區,健康教育水平較高有關。本次研究還發現,男性學生酗酒、吸煙、日刷牙次數低于2 次、不及時更換內衣、共用毛巾、隨地吐痰及性經歷等多項健康危險行為發生率均高于女性學生,該結果與多項研究結果相符,提示男性學生應給予高度關注。
抑郁對身心健康損害極大,及時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中抑郁檢出率為17.09%,與同類文獻報道相比較低[6]。高職院校學生與普通全日制高校學生相比較為特殊,特別是在人口社會學特征上具有突出特征。隨著年齡的增長,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大于普通全日制高校學生。但本次研究涉及的高職院校學生普遍來源本地,與同類研究中相關群體相比在家庭條件、生活壓力、健康素養方面存在優勢,導致抑郁檢出率相對較低。進一步研究發現,性經歷、吸煙、酗酒和不規律作息是導致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關于性經歷和抑郁相關性目前尚無文獻報道。本次研究發現性經歷是該校學生發生抑郁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性經歷引起的意外妊娠、心理負擔等因素有關。吸煙是一個社會-心理-生物學行為,受多種因素影響,也影響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群體中吸煙率與抑郁率增長曲線呈現相同趨勢[7]。還有研究證實吸煙與抑郁存在相關性,且相關性呈現在兩個方面[8]:抑郁者更易成為經常吸煙者,而經常吸煙引起的尼古丁依賴又可導致抑郁的發生。慢性酒精中毒已被證實可導致抑郁的發生,而抑郁與酗酒的相互作用機制類似于與吸煙的關聯性[9]。不規律作息是當代學生的普遍狀態,長期不規律作息的學生精力普遍較差,進而影響工作和學習效率,誘發心理障礙。
本次研究證實部分健康危險行為與該校學生抑郁發生有關,但未能證實兩者間的因果關系。目前的研究報道傾向于認為健康危險行為是抑郁發生的誘因。同時,抑郁發生后行為抑制/激活系統的驅力得分降低,易引起健康危險行為的發生。因此抑郁和健康危險行為的關系可能為互為因果。綜上所述,該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抑郁與健康危險行為發生率整體較低,但性經歷、吸煙、酗酒和不規律作息等因素與該校學生抑郁發生相關性較強,應重視對相關健康危險行為的針對性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