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蘭英,李靖杰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田陽院區 壯醫科,廣西 南寧)
卒中后睡眠障礙(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指由于各種腦血管意外導致大腦局部組織損害,引發調節睡眠-覺醒功能異常以腦區受損為主要病因的睡眠時間改變、質量降低及節律紊亂的臨床綜合征[1]。研究表明PSSD 的發生率高達75%~95%[2],是卒中后最常見并發癥之一。PSSD 的發生不僅會對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巨大影響,長期睡眠障礙的應激往往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神經功能的恢復產生負面影響[3],甚至可能導致卒中再發[4],嚴重影響卒中患者的預后。現代醫學治療PSSD 多使用鎮靜催眠類藥物及抗焦慮抑郁類藥物[5],雖然臨床治療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是由于這些藥物禁忌證與不良反應較多、成癮性強等特點,患者依從性相對較差[6]。中醫外治法在PSSD 的臨床調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艾灸既無針刺之痛,又無中藥之苦,筆者在長期臨床護理工作中發現,艾灸護理干預對于pssd 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方法對筆者所在單位腦病科的100例PSSD 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現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田陽院區壯醫科及內科住院且符合納入標準的PSSD 患者100例。使用SAS 軟件生成隨機數字表,將所得隨機數字裝入密封不透明信封中,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獲得密封信封,研究開始前由本科室護士開啟信封,根據隨機數字按照單數為觀察組,雙數為對照組的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至研究結束,對照組有2例患者因療程不足被剔除,觀察組1例因客觀原因退出研究,實際共97例PSSD 患者完成病歷研究,其中對照組48例,觀察組4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為46~79歲,平均(58.64±7.31)歲;其中腦梗死患者30例,腦出血患者1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為49~75歲,平均(57.94±7.64)歲;其中腦梗死患者28例,腦出血患者21例。
①患者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經病學(第6版)》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7];②經頭CT 或MRI 確診為腦卒中患者,排除其他相關疾病;③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制定的《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中關于睡眠障礙診斷標準符:(1)入睡絕對困難(入睡時間≥30min)、維持睡眠障礙(整晚覺醒次數大于兩次)、早醒、睡眠質量降低(睡眠總時間減少,通常小于6h)或經常睡眠晨醒后無恢復感;(2)在有條件睡眠且環境適合睡眠的情況下仍然有上述癥狀發生;(3)患者自覺由于睡眠障礙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8]。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②入院經CT 或MRI 確診為腦卒中患者,且影像學表達與癥狀體征相一致;③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總分>7分,且<18分者;④年齡在20~80歲之間;⑤患者病情穩定NISS 評分小于(或等于)3分的患者。知情并自愿加入本臨床研究,簽訂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
①病情嚴重或病情不穩定的急性期卒中患者;②存在神經或精神系統疾病、既往有睡眠障礙病史患者;③在參與本研究之前半個月及本研究過程中,不能停止或需要接受其他藥物及其他療法治療的患者;④存在嚴重意識障礙、交流障礙的患者;⑤帕金森病、抑郁癥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均接受住神經內科腦卒中住院常規綜合治療及常規護理干預。對照組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予以“印堂”、“三陰交”“涌泉”的穴位艾灸的干預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常規護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分級護理》[9],遵醫囑,實施二級護理:防墜床措施,按照規定定時巡視患者,按要求完成護理觀察項目:每日測量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遵醫囑按時完成用藥和護理,指導患者低鹽低脂飲食,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保證患者臥位舒適,床單整潔,履行相關告知制度,并協助功能訓練及進行健康教育等。
1.5.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1)囑患者平衡心態,合理膳食,晚餐不要過飽或過少;(2)睡前不要吃零食、宵夜,不要喝咖啡、濃茶等使人興奮的飲料;(3)午睡的時間不要過久,一般控制在30min 至1h 左右為宜;(4)保持每天一定時間的力所能及的運動或活動,睡前或飯后以散步為宜,睡前1 小時應停止劇烈的運動;(5)睡前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熱水泡腳、協助或教會病人進行溫水沐浴等;(6)睡眠時宜穿寬松、柔軟的內衣;(7)指導病人正確的睡眠姿勢。
1.5.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每日的艾灸護理干預;取穴:參照文獻[10]中的定位方法取穴。選穴“百會”、“三陰交”、“涌泉”。操作方法:將直徑1.5cm、長4cm 的溫灸純艾條(南陽市臥龍漢醫艾絨廠)用酒精燈點燃吹滅火焰僅剩艾灸的星火,放置于頂部無孔的木質艾灸盒中,暴露皮膚,將艾灸盒放置于相應的穴位之上,并在16-25℃室溫下施灸,施灸穴位處以患者感到溫熱舒適、無灼痛感為度,保證溫度相對恒定。施灸時間:以患者局部皮膚均勻潮紅、汗出為標準,每次施灸約25-30min,每日一次。
1.5.3 療程
兩組患者均以連續護理干預7 天為一療程,兩組患者均接受2個療程的護理干預。
1.6.1 睡眠質量評價
睡眠質量評價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量表:本量表由19個自評以及5個他評項目組成,參與計分的18 項可劃分為7個分項,包括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障礙、催眠藥物以及日間功能,每個分項按0~3分4個等級積分,總分為21分,分值越高,則認為睡眠質量越低。分別于護理干預開始前及干預結束后各做1 次評分。
1.6.2 臨床療效評價
臨床療效評價主要依據睡眠質量、臨床癥狀和PSQI量表總評分的減分率來進行療效評價[11];減分率(療效指數)=[(治療前得分-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100%。臨床痊愈:睡眠質量較高,睡眠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減分率≥76%;顯效:睡眠質量明顯提高,睡眠障礙癥狀基本消失,減分率為50%~75%;有效:睡眠質量有所改善,臨床癥狀好轉或部分消失,減分率為25%~49%;無效:睡眠質量未見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未見明顯好轉甚至加重,減分率<25%。
1.6.3 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
主要包括在艾灸操作期間溫度過高或艾灰掉落導致的燒傷、燙傷以及因艾灸強度過大不能耐受導致的暈灸癥狀。
所得臨床統計數據均由科室科研小組專人統一整理,使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性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內數據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PSQI 評分結果 比較情況見表1。由表1 可得,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 各指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指標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P<0.05),由此認為兩種治療方法均為有效。觀察組PSQI 在各指標與對照組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時間節點 睡眠質量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 日間功能障礙 總分對照組 48 治療前 2.24±0.57 2.35±0.68 1.69±0.47 1.53±0.87 1.38±0.43 1.88±0.76 10.38±2.27治療后 1.27±0.36# 0.98±0.34# 1.14±0.51# 0.39±0.13# 1.07±0.32# 1.57±0.33# 6.59±1.63#觀察組 49 治療前 2.27±0.61 2.31±0.76 1.72±0.50 1.51±0.79 1.43±0.36 1.82±0.67 10.16±2.47治療后 0.85±0.28*# 0.58±0.22*# 0.76±0.43*# 0.16±0.09*# 0.78±0.29*# 1.21±0.31*# 4.56±1.78*#
兩組患者療效結果及其比較見表2。從表2 可以看出,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情況
兩組患者在本研究的干預過程中均未產生臨床不良良反應。
腦卒中為腦病科常見優勢病種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腦卒中患者數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艾灸干預在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青睞。更多有關艾灸干預卒中后并發癥的研究相繼開展,筆者所在單位開展艾灸干預卒中后睡眠障礙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祖國醫學中并無“卒中后睡眠障礙”這一疾病,按照其臨床癥狀大致屬于“不寐”的范疇,而糾其成因多責于“中風”病。故此此病由“中風”及“不寐”兩種不同性質疾病所致,因此病因病機也兼顧了兩種疾病,大致為機體營衛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經絡阻滯,神志受蒙而成中風。中風之后腦神失養,營衛之氣徇行失調,氣血失和而陰陽失調從而導致“中風”后“不寐”的發生。《靈樞.大惑論》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本病病位在腦,與肝、腎兩臟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治療時應以醒腦開竅、養心安神、調和陰陽為法。本次臨床護理研究主要采用“百會穴”、“三陰交”及“涌泉穴”艾灸干預的方法,以評價艾灸護理干預對于PSSD 的臨床護理療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11],刺激百會穴可以腦部自由基代謝,促進受損神經元修復,同時能減輕腦水腫,改善大腦的血供達到調節中樞神經的功能。中醫學亦認為,腦為元神之府,主神明,神主睡眠,而百會穴為居巔頂,為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絡腦,因此艾灸百會穴具有醒腦開竅、鎮靜安神、改善大腦供血、調節中樞神經的作用。三陰交為古代治療失眠處方中出現次數最多穴位[13,14],為足三陰經脈循行交會之處,能調理肝脾腎三臟,具有養血安神、滋陰補腎、清熱除煩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對于三陰交穴的良性刺激可激活額、頂、顳葉皮質及丘腦扣帶回、楔前葉和島葉[15],艾灸三陰交對于腦神經遞質、下丘腦睡眠中樞具有良好的調控功能[16],因此普遍認為“三陰交”對于睡眠障礙具有較好的調節作用。睡眠障礙總的病因病機為陰陽失衡,足少陰腎經主先天之本,可調節一身之陰陽。《靈樞》:所出為井...病在臟者,取之井;祖國醫學認為井穴為經絡之氣的源泉,刺激井穴可調理經絡之氣盛衰而治療五臟疾病恢復五臟陰陽的平衡。涌泉穴為腎經井穴,為腎經經氣的生發之處,具有滋陰補腎之功。同時艾灸涌泉具有引火歸元,使得水火相濟。從而達到調整一身陰陽,交通心腎,治療虛火擾神之失眠。因此,在本科室在PSSD 患者的臨床護理時多采用艾灸百會、三陰交、涌泉穴的干預方法,臨床研究證明此方法可調整氣機,使陰陽調和,明顯改善患者的睡眠。
筆者認為腦卒中患者的臨床治療及康復中,除了及時、正確、有效的治療外,臨床護理干預的質量的高低也直接影響了卒中患者的預后,高質量的臨床護理干預可以加速卒中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本研究對PSSD 患者百會”、“三陰交”、“涌泉穴”的艾灸干預結果表明艾灸護理干預用于治療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應用。但是同時不可否認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未進行長期隨訪研究,還需臨床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從而為PSSD 的艾灸護理干預提供更加令人信服的臨床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