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辰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學裝備處,北京 100034)
呼吸機和監護儀作為醫院重要的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在臨床使用中已廣泛運用。呼吸機能夠幫助患者送入氧氣并排出體內二氧化碳,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呼吸衰竭,幫助患者緩解呼吸困難的情況;監護儀可以實時監測患者的各種生理參數變化,并經過分析后實現多類別的報警反饋,為臨床科室提高護理工作效率[1]。對這兩類急救類設備進行有效管理,能使其最大效率地服務于臨床科室,提高設備使用效率,降低醫院醫療和維護成本。同時,采用有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呼吸機和監護儀的預防性維護工作的開展。
以某院為例,醫院各臨床科室對呼吸機及監護儀的使用需求有著較大差異,如監護室對呼吸機及監護儀的需求量比較大,使用頻率也十分高。對于這類高需求科室,采用專門配備的形式,由科室申購、自行保管并使用,以保證其臨床需求。其他很多科室如骨科、泌尿病房對呼吸機及監護儀的需求較不穩定,若專門配置會導致機器擱置、設備使用率低下、科室成本增加,若在需要時同有專門配備的科室借用,則可能導致調配困難。
在現有醫改環境下,提高呼吸機及監護儀的使用效率極為重要。由醫學裝備部門統一成立服務中心,結合各使用科室的需求配置一批呼吸機及監護儀,對其進行集中管理調配及效益分析,充分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率,降低了設備故障的發生率。
服務中心對所有呼吸機及監護儀進行分類編號、建立臺賬。通過與醫院望海系統和HIS(醫院信息系統)對接,建立服務中心設備管理及設備調配過程的信息化。服務中心調配采用全天24 h 值班制度,保證有設備管理人員及工程師在崗,隨時應對緊急調配設備。設備借出和歸還時,均需雙方人員當面檢查設備情況,填寫“設備租賃送取記錄單”,做好設備情況及租賃時間記錄[2]。設備調配租賃的費用,嚴格按照醫院租賃設備收費標準,由科室當面確認簽字,按月度通過醫院HIS 報財務部門進行科室成本核算處理。
臨床科室患者如需使用呼吸機或監護儀時,由主治醫師或護士長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選擇合適的呼吸機類型及監護需求并向服務中心提出使用設備申請。完成申請后,調配設備工程師會在10 min 內將所申請設備、配附件、及設備租賃記錄單等送達臨床科室,完成呼吸機管路的安裝和監護儀導聯線的連接。根據臨床科室人員對機器的熟悉程度,對使用人員進行操作培訓,確保機器正常運行。同時,服務中心及臨床科室分別在系統中開始計算設備租賃時間。在設備使用結束后,設備工程師及臨床使用科室共同檢查設備使用情況并填寫設備使用情況記錄,在系統中確認設備歸還,計費終止,設備完整歸還服務中心。
每月服務中心根據系統數據、設備租賃送取單及設備使用情況記錄編制報表,對呼吸機及監護儀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了解各科室的需求狀況并進行設備成本效益分析,為下一年度臨床科室設備配置提供依據。
(1)科室使用情況分析。服務中心每月將科室使用情況分析表及科室使用情況分布圖(圖1、圖2)提交醫學裝備處及醫務處,對于需求量較大且使用時間較長的科室,在來年呼吸機及監護儀申請的預算申報、論證及批復中將優先考慮。為呼吸機及監護儀的配置數量的動態調整提供了依據。

圖1 2019 年7 月呼吸機使用情況分布

圖2 2019 年7 月監護儀使用情況分布
(2)呼吸機及監護儀的效益分析。根據醫院制度,各臨床科室從服務中心調配呼吸機的收費標準為20 元/h,監護儀的收費標準為13 元/h,不足0.5 h 的按0.5 h 計算,超過0.5 h的按1 h計算。經服務中心統計,2019 年累計借出呼吸機22 096 h,累計金額441 920 元,期間更換呼吸機零配件花費28 430 元;累計借出監護儀122 976 h,累計金額1 598 688 元,期間更換監護儀零配件花費44 570 元。上述數據將通過望海系統、HIS 與醫院財務系統相對接,財務處將根據各臨床科室對呼吸機及監護儀的計費、維修成本分攤到各科室,并以此核算科室效益。該方法有效推動各科室根據實際需求租賃呼吸機及監護儀,有效減少租取設備后長時間擱置不還的情形,提高了呼吸機及監護儀的使用率,避免設備資源浪費。
(3)呼吸機及監護儀的質量控制。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后,對呼吸機及監護儀進行集中專人管理,每次使用時由設備工程師進行安裝調試及使用培訓,減少了設備操作錯誤率,有效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合理的操作設備也便于后期的維護保養與質量控制[3],降低設備的維修率。
在采用集中管理后,呼吸機及監護儀的日常管理及預防性維護由服務中心設備工程師負責。按照醫療設備管理規定的進行設備標識,同時建立設備維修保養記錄本,做好每次呼吸機及監護儀的巡檢、維修及計量記錄,保證設備處于完好的待用狀態,隨時供各科室借用。同時,制作呼吸機及監護儀的簡易操作指南及注意事項,確保科室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嚴格按照呼吸機的清潔和消毒的要求進行操作。在臨床科室使用送回后,將各種呼吸管路和附件送消毒供應中心進行高溫高壓消毒,消毒完畢后進行記錄歸庫,確保呼吸機處于潔凈狀態。
設備工程師定期檢查設備使用情況,及時更換空氣過濾器、細菌過濾器、蓄電池等呼吸機常用配件。各常用配件更換周期見表1。

表1 呼吸機配件更換周期
設備工程師每周對呼吸機進行通電自檢,并檢查呼吸機功能。檢測內容包括呼吸機通電自檢、呼吸機漏氣檢測、呼吸機報警檢測。具體的檢測方法如下:①呼吸機通電自檢,將呼吸機管路與模擬肺連接,在接通電源后,呼吸機進入自檢模式,自檢結束后,呼吸機顯示界面將顯示“PASS”或“FAIL”,如顯示“PASS”,呼吸機自檢完成,呼吸機進入正常工作模式;②呼吸機漏氣檢測,在呼吸機管理及附件進行消毒后,檢查呼吸機管路連接中有無漏氣現象,各項參數設定是否與顯示值一致[4],氣路部分的管路包括氧氣供氣管路、主機內部管路和患者連接呼出的回路[5],一般常用潮氣量和壓力檢測呼吸機的漏氣;③呼吸機檢測系統及報警系統檢測,做氧濃度校正時更換氧電池,采用直流電通電20 min,檢測電池的性能,同時通過模擬呼吸機的使用狀態,改變運行過程中的各項參數,測試報警系統,調整各種報警系統的高低限度來實現最有效報警狀態。
除日常巡檢外,醫學裝備處計量工程師按照國家計量局的計量標準定期對監護儀進行電氣安全和性能狀態的檢測、評價和記錄,保證監護儀的安全及性能狀態符合國家標準[6]。為保證監護儀的質量安全,在更換監護儀附件時,采用原廠附件確保監護結果的準確性。
總結醫院服務中心集中管理、統一調配呼吸機及監護儀的運行模式,分析該模式的運行流程及效果。該模式為臨床科室資產配置、成本核算提供了有效的依據,為醫院降低設備購置成本、不良事件發生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證。同時對于呼吸機及監護儀的后期維護及保養提供了便利。在醫改大環境下,對醫療設備進行精細化管理,對科室成本進行精細化核算變得極其重要,這種動態模式將醫院其他設備管理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