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斌,李 芳
(麗江民族中等專業學校,云南 麗江 674100)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ATP的計算過程和結果存在理解上不清晰、一知半解死記硬背的記住結果,而這一內容是理解人體能量產生和能量轉化的重要知識點,同時也是個教學上的難點[1]。如何在學習中邁過這道坎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直接將高能代謝物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轉移給ADP或GDP,生成ATP或GTP的方式。
1.2.1 概念
在呼吸鏈電子傳遞過程中,釋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過程。氧化磷酸化是體內生成ATP的主要方式。
1.2.2 P/O物質的量比
1.2.3 氧化磷酸化的偶聯部位
一對電子經過NADH氧化呼吸鏈傳遞,P/O物質的量比為2.5;一對電子經過FAD氧化呼吸鏈傳遞,P/O物質的量比為1.5。即物質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中每脫下2mol H經過NADH氧化呼吸鏈生成2.5mol ATP;經過 FAD氧化呼吸鏈生成1.5mol ATP。如圖1。

圖1 氧的磷酸化的偶聯部份示意圖
2.1.1 無氧氧化過程
無氧氧化過程中產生的ATP如圖2所示。

圖2 無氧氧化過程路線圖
該過程的H來自3-磷酸甘油醛氧化為1,3-二磷酸甘油酸時脫下的H。
2.1.2 無氧氧化過程中產生ATP的計算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消耗1mol ATP,6-磷酸果→1,6-二磷酸果糖消耗1mol ATP;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經過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mol 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經底物水平磷酸化產生1mol ATP。由于1mol 1,6-二磷酸果糖生成1mol磷酸二羥丙酮和1mol3-磷酸甘油醛,而這三種物質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根據平衡移動的原理,平衡向生成被消耗的物質方向移動,葡萄糖最終生成2mol的丙糖。即:-1-1+2×(1+1)=2,凈生成2mol ATP。
2.2.1 葡萄糖有氧化的過程
1)第一階段。葡萄糖在胞液中生成丙酮酸,該階段與無氧氧化一致,但3-磷酸甘油醛氧化為1,3-二磷酸甘油酸時脫下的H經蘋果酸穿梭或磷酸甘油穿梭機制由胞液進入線粒體,經NADH氧化呼吸鏈或FAD氧化呼吸鏈與O2生成H2O,并通過氧化磷酸化生成2.5mol或1.5mol ATP,故1mol葡萄糖在第一階段凈生成的 ATP物質的量(mol),如(1)式。為:-1-1+2×(2.5+1+1)=7(蘋果酸穿梭),或-1-1+2×(1.5+1+1)=5(磷酸甘油穿梭)。
2)第二階段。丙酮酸在線粒體中生成乙酰輔酶A。

3)第三階段。乙酰輔酶A的氧化——三羧酸循環,如圖3。4)1mol乙酰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ATP的計算。

圖3 乙酰輔酶A的氧化
三羧酸循環中共有4次脫氫,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其中3步底物脫氫反應產生NADH+H+,然后H+和e通過NADH氧化呼吸鏈氧化磷酸化各生成2.5mol ATP;一步底物脫氫反應產生FADH2經FAD氧化呼吸鏈,通過氧化磷酸化生成1.5mol ATP;一步經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mol ATP。所以1mol乙酰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凈生成ATP物質的量(mol)數為:3×2.5+1.5+1=10。
1mol葡萄糖經有氧氧化徹底氧化為H2O和CO2生成的ATP物質的量(mol)數的計算。
第一階段1mol葡萄糖生成2mol丙酮酸凈生成的ATP物質的量(mol)數為2+2×2.5(蘋果酸穿梭NAD+為受氫體)或2+2×1.5(磷酸甘油穿梭FAD為受氫體);第二階段mol丙酮酸生成乙酰輔酶A脫下的H經NADH氧化呼吸鏈通過氧化磷酸化生成2.5mol ATP;第三階段乙酰輔酶A徹底氧化生成CO2+H2O+ATP即三羧酸循環凈生成的ATP物質的量(mol)數為 10。
綜上所述: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過程中產生2mol丙酮酸,2mol丙酮酸生成2mol乙酰輔酶A;所以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生成CO2+H2O的過程中凈生成的ATP物質的量(mol)數為:7(5)+2×2.5+2×10=32(30)。
脂肪氧化產生的ATP見(2)。

該步生成的磷酸二羥丙酮進入糖代謝途徑。
3.2.1 脂肪酸的活化
1mol脂肪酸活化斷裂兩個高能磷酸鍵,視為消耗2mol ATP。如(3)。

3.2.2 脂酰輔酶A進入線粒體
脂酰輔酶A在肉毒堿的作用下由胞液進入線粒體,不消耗能量。
3.2.3 脂酰輔酶A的b-氧化
1)脫氫。見式(4)。

1mol脂酰輔酶A脫下的2molH經過1次FAD氧化呼吸鏈,最終生成1.5mol ATP。
2)加水。見式(5)。

不消耗能量。
3)再脫氫。見式(6)。

1mol b-羥脂酰輔酶A脫下的2mol H經過NADH氧化呼吸鏈,生成2.5mol ATP。
4)硫解。見式(7)。

1mol b-酮脂酰輔酶A硫解后生成1mol乙酰輔酶A和1mol比原來少2個碳原子的脂酰輔酶A;1mol乙酰輔酶A經過三羧酸循環生成10molATP;脂酰輔酶A繼續經過b-氧化,到完全生成乙酰輔酶。
3.2.4 脂肪酸氧化分解過程產生ATP的計算
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輔酶A消耗2mol ATP,脂酰輔酶A生成反Δ2-烯酰CoA時產生1.5mol ATP,L(+)-b-羥脂酰CoA生成b-酮脂酰CoA時產生2.5mol ATP。
用畫線法求出脂肪酸被氧化后產生的ATP數。以十八酸為例。見圖4。

圖4 十八酸結構簡式
從圖4看出每完成一次β氧化生成mol的乙酰輔酶A和少兩個碳原子的脂酰輔酶A,即十八酸徹底氧化要進行8步b-氧化,產生9mol乙酰CoA,1mol乙酰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10mol ATP。共產生:-2+8×(1.5+2.5)+9×10=120mol ATP。
甘油消耗1mol ATP后生成磷酸二羥丙酮進入糖代謝途徑氧化供能或異生成糖。以進入糖代謝途徑氧化為例(化學式見(2))。磷酸二羥丙酮生成丙酮酸產生2.5+1+1=4.5mol ATP;丙酮酸生成乙酰輔酶A生成2.5mol ATP;乙酰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分解生成10mol ATP。所以甘油徹底氧化分解生成ATP物質的量(mol)為:-1+4.5+2.5+10=16。
以三硬脂酸甘油酯為例。水解后生成3mol十八酸和甘油,所以1mol三硬脂酸甘油酯徹底氧化分解生成的ATP物質的量(mol)為:3×120+16=376。是葡萄糖徹底氧化后放出ATP量的10倍多,甘油三酯代相同質量的謝產生的能量是糖原的6倍,這也就是油水大肚子不餓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簡言之在生物氧化過程中受氫體為NAD+時產生2.5mol ATP、受氫體為FAD時產生1.5mol ATP。只需求出在各類物質代謝過程中總的生成了多少mol的NADH++H+和FADH2,分別乘以2.5和1.5,就求出此過程產生的ATP物質的量(mol)。其次在考慮代謝過程中反應時AMP、ADP、ATP之間的轉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等因素,搞清高能磷酸鍵的變化情況,有關ATP的計算問題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