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常聽有的家長這樣教育孩子:“誰打你,你就打回去!”前不久,人稱“硬核網紅”的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被欺負,說的一段話令人深思:“(不讀書)人家怎么欺負你,你就怎么欺負人家。但如果書讀多了,你會(選擇)不再跟這些人有關系。”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提供了一個新的家教思路——
做一只仁慈的小獅子
(孫女士,33歲,淘寶店主)
對于孩子被欺負這件事,作為單親媽媽我一直在思考對策,后來在一段李嘉誠的訪談錄中找到了答案:做人如果能夠成為“仁慈的獅子”,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平常要仁慈。但如果別人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反抗的。
我老公不幸早逝,女兒丫丫從小缺少父愛,膽子小,自信心不足,我一直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幫助她。
教她據理力爭,并懂得尋求支援。
坐在她后排的小男生多次揪她的辮子,或用水彩筆畫她的頭發。有一天,丫丫忍無可忍,扭頭打了小男生一拳,對方又從桌子下面踢她的屁股。結果兩人都被老師罰站。我告訴丫丫:“他再揪你的辮子時你要舉手報告老師。”丫丫再次被欺負時,按照我說的去做,小男生果然被老師嚴厲批評,有所收斂。
我還教丫丫在老師不在場的時候要善于“發動群眾”保護自己,即尋求同學的支持,不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被欺負時,要當著“肇事者”與其他同學的面指出對方的錯誤,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據理力爭,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訴求。比如:明確指出對方做了什么不對的事,她感覺如何,要求對方做什么,等等。
“肇事者”被丫丫當面“控訴”,并被其他同學指責,既感到壓力又覺得羞愧,壞行為自然有所收斂。
教孩子盡量自己處理矛盾,樹立“不好欺負”的形象。
在《養育女孩》一書中,作者認為:無數場的沖突構成了女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當她長大,上幼兒園、上學、接觸社會,均需要學會獨自面對世界。故此,幫助孩子變得強大,不是為孩子制造困難,而是幫助孩子學會處理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在幼兒園階段,丫丫經常被欺負。我按照嚴重程度來決定如何做。如果事件不斷升級,對方變本加厲,我就去找幼兒園老師或對方家長。但我相信孩子有處理好問題的能力,告訴丫丫:“咱可以離那些欺負人的孩子遠一點。咱可以選擇不跟粗魯好斗的孩子一起玩兒。不過,事兒來了不能怕,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為了教會她解決問題,我扮演“熊孩子”跟她一起模擬各種沖突。在假設的各種場景中,教她如何談判,如何大聲震懾對方,如何在爭執中保護自己。比如搶玩具的場景,我教丫丫根據情節輕重以不同的語言回應:“我可以借給你玩一會兒,但是,我也想玩一會兒你的那個玩具。”“我愿意跟你做朋友,我們一起玩怎么樣?”“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拿走。”“請你放開手!”
再比如有人嘲笑她沒有爸爸,我教她根據情節輕重予以回應,比如:“你這么說我很難過,我們可以換個話題嗎?”“請你停下,我不想聽。”“你再這樣說我就去告訴老師(你媽媽)!”
模擬不同的場景,可以幫助丫丫判斷對方的意圖,是玩鬧還是霸凌,是不小心說錯了話還是故意出口傷人。有些情況下可以妥協,有些情況下必須大聲拒絕和堅決反抗。
通過訓練,培養孩子強大的氣場。
我特別看重鍛煉身體,督促丫丫提高身體素質。她的跳舞特長在比賽中得到專業人士的夸獎,成為她自信心的重要來源。
我一直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去世了,但是他會在天上保佑你。媽媽與家人們永遠都是你堅強的后盾和支持者。不管發生什么,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向我尋求幫助。我也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教她自立自強。
我經常邀請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來我家做客,讓丫丫接觸更多小朋友和他們的爸爸。而且我會指導丫丫如何變得更有人緣,讓她在小朋友眼中成為一個“勇敢者”,成為一個“好客熱情”的人。
如今丫丫已經上小學。她參加了學校的長跑隊,體格越來越好。“打不過”已不再是她不敢保護自己的心理門檻。她遭遇的欺負事件越來越少。隨著她年齡增長,我又從文化修養方面培養她的豁達心胸,讓她明白:應對欺凌者最好的辦法,是活成對方配不上、比不上的優秀模樣。
時刻做一只“仁慈的獅子”,不必在被欺負時以牙還牙,而是始終掌握“打不打回去”的權利。丫丫現在就是這樣一只小獅子,跟很多同學都是好朋友,沒有人敢輕易欺負她。
教孩子學一點簡單的邏輯
(孫先生,37歲,公司法務人員)
我兒子經常抱怨小朋友們欺負他,幼兒園老師卻告訴我:“小朋友們沒有欺負他,反而是他經常打別人。”我有些不解,決定一探究竟。
我多次邀請兒子的幼兒園同學到我家玩。我悄悄觀察,結果發現,兒子經常跟人翻臉,哭訴有人欺負他。舉個例子:玩積木時,小華踩到我兒子與方方合搭的城堡。方方說小華沒長眼睛,小華反擊:“你們是壞蛋。”我兒子立即批評小華:“你上次害死了我家的金魚!你賠。”小華很生氣,一腳踢毀了城堡,三個孩子都哭了。事后我讓兒子講講剛才發生了什么,他說:“小華欺負我和方方,說我們是壞蛋,還踢壞了城堡。小華以前說過討厭咱家的金魚,沒過幾天咱家的金魚就死了。我以后不跟他玩了,不讓他再來咱家了。”
很明顯,兒子的說法存在邏輯謬誤,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把“關聯關系”當成“因果關系”。我家的金魚是喂食過量才死的,跟小華是否討厭它們沒有關系。我跟兒子針對金魚之死進行了討論,他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推理”有問題。
非黑即白。在兒子眼里,一個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蛋。我通過讀繪本與看動畫片時的引導,很快讓他意識到,除了好人和壞人,還有不好不壞的人。
對人不對事。兒子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身份或做事的動機等方面,喜歡論人不論事。比如:“爸爸說得有道理,但他不是我老師。”“你比我還小呢,一個小屁孩兒懂什么!”
用批評別人的失誤來轉移別人對他的批評或抗議。比如媽媽說他:“你這么慢,又要遲到了。”他會立即反擊:“你昨天上班不也遲到了嘛!”這種邏輯導致他在同齡人中人緣不佳、摩擦很多。只要別人批評他,他就當場批評對方。好朋友的善意提醒也會被他當成故意“揭”他的短。
我理解了幼兒園老師的說法,也意識到兒子的委屈大都是他“自找的”——一方面因情商低,導致出口傷人;另一方面因邏輯謬誤,夸大了別人的行為帶來的后果。
發現問題的癥結后,我開始著手訓練兒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溝通技巧。兒子不太理解邏輯方面的知識,我就通過觀察他與小伙伴的互動,適時教他如何跟小朋友交流,避免他出口傷人。我跟他演示說話的技巧,如何做到觀點明確、推導合理、說理有力。我常采取分析故事的形式,跟他講:“媽媽告訴小豬佩奇,它長不高是因為不吃蔬菜。這是不是因果關系?”“有人批評艾莎時,她是怎么做的?有沒有反過來批評別人?”“灰姑娘的后媽是個大壞蛋,還是一個自私的人?”……
經過我的不懈努力,兒子如今已經對好人壞人、前因后果等有了領悟,漸漸地不再認為別人總是欺負他了。
處理沖突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方園長,資深幼兒教師)
在與小伙伴的沖突中,孩子會汲取教訓,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最終形成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家長需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同時引導孩子建立平等互惠觀念,樹立合作意識,提升判斷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冷眼旁觀,理性思考。
幼兒間的肢體“沖突”有時也是一種交流方式。怎么分辨對方是善意還是惡意呢?一個方法是留意對方的面部表情。如果對方笑得很開心,跑來推你孩子一把,你的孩子也表現得很開心,對方的行為無疑是善意的。有的家長動輒把孩子之間的打鬧定義為“欺負”,是不恰當的,不但讓自己心生煩惱,也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其實,只要引導得當,小摩擦對孩子的成長有益無害,會讓孩子學會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問題。
比如前文中的孫先生,在孩子哭訴被人欺負后,沒有沖動地替孩子出頭,而是邀請小朋友來家里玩,通過觀察兒子與小伙伴的相處找到了癥結所在,進而進行適度干預,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其做法值得家長們借鑒。
——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
教孩子受了欺負“打回去”是愚蠢的。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往往存在體格的弱點,打回去只能導致被孤立,甚至吃大虧。
我建議家長采取一些措施幫孩子避免沖突。比如請小朋友來家里玩時,多準備一些玩具,避免孩子爭搶;不給孩子穿太昂貴的衣服,防止他人嫉妒;教孩子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比如排隊、禮讓、道歉等,并訓練孩子遵循社會公德。
如果與你家孩子發生摩擦的小朋友是比較文明懂事的孩子,不妨給孩子們一定的自由空間,鼓勵他們自己解決矛盾。但如果遇到攻擊性強,甚至惡意施暴的孩子,家長應立即干預,可把孩子帶離現場,并叮囑孩子:“如果再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報告老師,或立即跑開,別再和他待在一起。”
有些經常被欺負的孩子,智力或情商發育不足,對人際關系的理解能力弱。家長可以學習第一個案例中的單親母親,給孩子演示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當孩子懂得了自我保護,就會主動遠離那些可能傷害他的人。
——做情緒穩定、心靈強大的榜樣。
家長切不可將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盲目鼓勵孩子以暴制暴,比如讓孩子“去搶回來”,或者嘲諷孩子:“你怎么這么沒用!”
孩子被欺負后,第一需求是安撫。家長要用鼓勵的眼神看著他,讓他明白你在關注、支持他。如果孩子跑來尋求安慰與擁抱,一定要擁抱他,及時給予安慰,告訴孩子那些欺負他的人做錯了。也可以告訴孩子如何進行反抗與自我保護,比如大聲呵斥對方:“打人是不對的!”“不許打人!”也可以推開對方,必要時立即躲開,跟友好的人交往。
在《接納孩子》一書中,作者提到:“沖突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寶貴機會。父母可以利用這些機會,以示范和引導的手段,讓孩子鍛煉表達自己、體貼對方、解決問題、致謝致歉、友好相處等方面的能力。”
總而言之,家長的理智與冷靜,可以幫助孩子勇敢面對逆境。即便孩子被人欺負,家長也不宜過度保護,更不能讓孩子封閉自己,拒絕社交。應鼓勵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強大,超越那些欺負他的人。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