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上期專欄文章中,筆者認為大盤指數“之后還將有三-4浪調整和三-5浪上升,然后才會出現相對明顯的四浪回調。”實際上,在這兩周時間里,國證A指大致走出了以上描述的浪形。(見圖一)

由于三-1浪形態相對復雜一些,且三-2浪接近平臺形,因此,三-4浪是比較短暫的之字形,三-5浪則很簡潔。顯然,這種結構十分符合艾略特的浪形交替出現原理。而筆者在7月9日所預期的明顯回調,正巧有7月16日的大跌與之呼應。
當然,僅僅數浪是不夠的,從精細化操作的角度來講,還需分析拐點可能會在何時出現。為提高研判勝算,筆者習慣運用三重研判體系,將經典波浪理論、核心技術指標和多空態勢分析等三個方面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判斷。
在技術指標上,7月7日至13日,國證A指短線MACD指標出現了頂背離。(見圖二)

圖二中,可以看到國證A指30分鐘K線走勢與MACD指標的對比。指標高點在7月7日出現,而在指數逐波上行的過程中,指標卻不斷下行,產生了背離,預示著短期可能有見頂跡象。
從多空態勢分析的角度,滬深300指數的頭肩頂形態也是一目了然。左側,MA均線系統向上發散,同時乖離率不斷提升;在頂部區域,均線反復交叉糾纏,方向不明;到了右肩位置,均線系統開始向下發散。(見圖三)

通過圖一至圖三可以看出,若將三種分析工具結合起來,研判成功概率理應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時間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客觀來看,指數運行是遵從周期的。除了斐波那契數列,還有盧卡斯契數列(1,3,4,7,11,18,29、47、76、123……),其相鄰兩個數字之比也趨于黃金分割比例0.618。與斐波那契數字相仿,盧卡斯數字也比較契合大眾參與的金融市場波動律。在A股的上一輪牛熊市,就有幾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比如,2015年的牛市從起漲點開始,到5178點見頂,正好運行了47周,而后的快速大幅回調,則是用了11周時間跌到2850點。
觀察最近幾個月的大盤走勢,斐波那契數字和盧卡斯數字也曾多次見到。(見圖四)

由圖四可見,從3月5日高點下跌到3月19日觸底反彈,是11個交易日;再上漲到5月11日,運行了34個交易日;緊接著又是11個交易日的下跌,然后從5月25日低點上漲到7月13日的高點,居然也用了34個交易日!這些關鍵數字如此頻繁出現,仿佛隱藏著預先設定且不容更改的股市運行秘碼,讓人不由得對市場充滿好奇,而且也更加心懷敬畏。
今年7月以來的A股大盤整體走勢,在波動結構上與去年2~3月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指標形態方面也雷同,上證指數120分鐘布林線上下軌間距都較寬,現在BOLL指標在中軌附近。
當前大盤浪形該如何分析呢?本周走勢屬于四浪還是已在第五浪段中?綜合來看,前者的可能性稍大一些,也就是上證指數正處于四-b浪的后半段。在形態構成上,四浪可能是5:3:5結構的三折浪,并且傾向于平臺收斂形態。其中,四-a浪下跌了4個交易日,包含5小波;四-b浪運行了4天,剛進入第3個子浪;四-c浪通常會包含較低級別的5個子浪,應該需要消耗幾天時間的。等到四浪運行結束后,有望出現第五浪上升。
技術分析沒有定論,對未來的研判只是某種概率。畢竟,漲跌互為因果,風險總在投資者放松警惕的時候出現,也必須時刻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