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愛民
摘 要 倒種春又叫翻秋,指的是使用當年的早稻種子栽植晚稻的一種水稻栽培技術。這種栽培技術既可以加速良種繁育,又可用作對災后晚稻缺種進行有效補救。但由于早稻種子具有較敏感的感溫特性,而且在實際倒種春栽植中,其營養生長期會大大縮減,這便會對水稻產量、農業產值都造成巨大影響,所以有必要在生產實踐中采取科學的栽培技術來改善這一現狀,提升水稻倒種春的產量和質量,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關鍵詞 倒種春;水稻;生產實踐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5.018
2017年祁陽縣“7·2”特大洪水淹沒了祁陽縣湘江河沿線的早稻和一季稻,造成大面積的早稻和一季稻絕收,祁陽縣農業委在農業救災補損中采取了一項最重要的措施——推廣倒種春,八寶鎮發展倒種春67 hm2,當年已全面獲得豐收,取得了救災補損的重大勝利。基于此,對倒種春技術進行全面回顧總結。
1 倒種春栽培技術
倒種春技術主要是指將早稻種子用于晚稻生產,以縮短水稻生育期,確保安全度過寒露風,穩定產量[1-3]。這種栽培技術也是洪澇災害后救災生產的主要技術措施,在湖南省等南方區域應用普遍[4]。但是早稻品種有較強感溫性,在倒種春栽培時,往往其營養生長期較短,實際水稻產量會大打折扣;同時其對播種時間要求也較高,如果播種期過遲,則水稻出穗開花期容易遭受低溫影響,增加不實率,甚至失收,如果播種過早導致肥料浪費過度,種子生長發育不良,稻苗抗風、抗病能力差,也會導致水稻減產[5]。所以在實施倒種春時還要把握好播種時期。
2 祁陽縣八寶鎮水稻倒種春生產實踐
八寶鎮種糧大戶馬冬生當年所種倒種春面積達13.3 hm2,所種倒種春的前茬是早稻田,因為洪水淹沒,帶來了一層10 cm左右的泥沙層,造成了早稻未成熟就大面積的倒伏,他在早稻八成熟時就提前收割,采用倒種春種上晚稻。基于此,以馬冬生為例介紹祁陽縣八寶鎮水稻倒種春的栽培技術。
2.1 整地
在7月13日收割完早稻后,立即用旋耕機把稻田整好,分好廂,廂面為3 m寬,開好廂溝與四周的圍溝。因時間緊迫,再加之洪水沖刷帶來了許多泥沙,所以未施基肥。
2.2 選種
倒種春水稻栽培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正確選種,通常要求所選稻種應是達到省級以上農產品種子審定委員會審定要求的高產優質品種,而且選擇的種子要適合種植地的氣候、土壤、灌溉等基礎條件,以此保證水稻能正常生長,安全齊穗,達到預期生產目的。
選用陵兩優102作為倒種春種植品種,該品種屬兩系雜交遲熟早稻,湖南省區試結果:在湖南省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15 d,株高87.4 cm,株型適中,植株較矮,莖稈粗壯,抗倒力強,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劍葉較短且直立,葉下禾;谷長粒型,穎尖無色,偶有頂芒,成熟落色好,每667 m2有效穗22.1萬穗,每穗總粒數123粒,每穗實粒數97粒,結實率79%,千粒質量27.5 g??剐裕浩骄~瘟4.5級,穗瘟8.3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1,高感稻瘟病,苗期抗寒能力較強[6]。當年在八寶鎮種植的時間及田間表現是7月15日下泥,10月27日黃熟收割。經測產:平均每穗總粒數為81.6粒,每穗實粒數為74.3,結實率為91%,每667 m2有效穗為29.4萬穗。667 m2理論產量是450 kg,種植大戶馬冬生實收平均667 m2產量為425 kg。
2.3 播種
1)播種之前先對稻種進行處理,一般選擇在天氣晴朗、溫度較高的午間對稻種進行晾曬,連續曬種2~3 d,然后每667 m2按4 kg的用種量并按4∶1的水鹽比例調制鹽水對稻種進行清選,最后再以清水沖洗2~3次。2)7月13日21:00,將陵兩優102倒入水中采用丙氯靈連續浸泡8~10 h,以此提升稻種的發芽率。3)在播種前用旱育保姆拌種,每包旱育保姆拌3 kg芽谷,于7月15日上午播種入泥,做到每廂稱重量播種,來回多次均勻撒播,保證勻播。對于廂面未干的地方加溝排出水分,防止高溫煮芽。播種后第二天采用封閉除草劑丙·嘧磺隆進行噴霧。
2.4 科學移栽
移栽要做到合理密植。倒種春水稻應在7月25日之前實施移栽,特殊情況下,最晚移栽時間不超過8月1日。在移栽前的3~5 d內,為秧苗施加送嫁藥肥,實行帶藥移栽,減少第一次田間病蟲害防治用藥。移栽時要做到秧苗栽插密度不能太大,通常最佳種植密度為20 cm×20 cm,叢插2苗或3苗,每667 m2基本苗應在5萬~6萬株;采取帶基土均勻淺插,這種栽培方式有利于促進水稻生長發育,更能提升插秧的質量。
2.5 肥水管理
實施肥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早分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數,同時養護根系、促進葉芽健康發育,以及避免植株過早衰敗,并增加粒質量,實現高產。施肥要堅持“早追肥、重基肥”的原則。基肥施加可結合整地同步開展,肥料以45%水稻專用復合肥為主,施肥標準為每667 m2施加45%水稻專用復合肥25~30 kg。如果本次水稻栽植是在上季中稻施肥后的短期內的翻耕栽植,那么水稻的基肥施加可以適當減少?;诎藢氭偟膶嶋H情況,在出苗3葉前都是干旱管理,當年7月晴好天氣多,采取只在廂溝里保留一定的水層,做到水不上廂面。在秧苗3葉期全苗后田間復水,每667 m2追45%(15-15-15)的復合肥20 kg和尿素10 kg。一周后田里的雜草長出,采取排干廂面上的水,用二氯喹啉酸加雙草醚的除草劑全田噴一次,等兩天后稻田再復水,水上廂面,保持薄水層,讓水自然落干。此外,在分蘗期澆灌2~3 cm的薄水層,曬田以每667 m2苗數達到24萬苗時為標準,防止出現無效分蘗,并促進根系發育增強稻苗抗風抗病能力,防止成熟期稻株倒伏,造成較大損失。分蘗期每667 m2再追施尿素5 kg。在秧苗6~7葉期脫水重曬,做到廂面開裂,控制無效分蘗。在幼穗分化到揚花期時應保持淺水層,在灌漿期要做到干干濕濕有序交替,在稻子逐漸成熟,臨近收獲的前7天時開始斷水。在幼穗分化初期每667 m2追施45%(15-15-15)的復合肥10 kg、氯化鉀10 kg。在幼穗分化期至抽穗灌漿期保持淺水層,以后保持田間濕潤,廂面不上水,后期有幾天長時間的陰雨天氣,采取將田溝里的水盡量排干,在未排干的地方出現了少量倒伏的現象。
2.6 田間管理
2.6.1 化學除草
為避免雜草爭奪水稻營養,導致水稻生長不齊,影響最終產量,在除草中堅持“封、殺、補”相結合的除草技術。1)封。在播種后第2天,每667 m2按50%芐丙60 g的藥量來除雜草。2)殺。在稻苗2葉1心期到4葉時期,將田間積水排干,以2套裝25%的氰氟雙草醚除治千金稗草。3)補。即在稻苗5葉1心時期,有針對性地對稻田一些未除盡或復發的雜草進行重點補殺。依據不同的草類合理選擇除草劑,如稗草、牛毛草、異形莎草等可以使用90%殺草丹乳油,10%殺草丹顆粒劑;1~4葉大齡稗草也可使用禾大壯(禾草特)96%乳油、7.5%顆粒劑。
2.6.2 病蟲害防治
1)綠色防控。在田間安裝螟蟲誘捕器用來誘殺性成熟的雄性飛蛾。每667 m2放置2個誘捕器(配置誘芯),在二化螟發蛾期放置誘捕器,經過60 d換一次誘芯,水稻黃熟收回誘捕器。首次放置誘捕器需距地面80 cm,水稻破口期調整一次誘捕器高度,高于作物20 cm,水稻齊穗后誘捕器口可以在水稻冠層下10 cm。通過田間安裝螟蟲誘捕器這一綠色防控技術,進一步減少農藥的施用量和次數,既有效降低了病蟲防治成本,又減少了化學防治次數及環境污染,推進了無公害水稻的生產發展。
2)化學防治。在插秧后應重點防治水稻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等病蟲害。八寶鎮倒種春栽植,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重點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以及稻飛虱害蟲;破口期以防控稻飛虱及四代三化螟為主,同時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紋枯病。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防治主要使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茚蟲威、2%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8%阿維菌素、阿維·氯苯酰、甲維·茚蟲威等藥劑;稻飛虱主要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吡蚜酮或50%吡蚜·呋蟲胺等藥劑;防治稻瘟病,主要使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0%稻瘟靈、25%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肟菌·戊唑醇、春雷·三環唑;防治紋枯病主要使用苯甲·丙環唑、噻呋酰胺、嘧菌酯、10%己唑醇、春雷霉素、戊唑醇、20%井岡霉素、12.5%井岡·蠟芽菌、肟菌·戊唑醇等藥劑,以確保水稻的增產增收。
3 結語
倒種春是一種水稻災后補救措施,其種植具有特定的技術要求,祁陽縣八寶鎮在倒種春水稻種植和管理技術上做出了較好的實踐性探索,調查中發現,再生稻生育期只有100 d,生育期變短,每穗總粒數比作早稻種植少了近1/3,但因播種量大,每667 m2總有效穗多達29.4萬,加之當年下半年晴熱天氣多,結實率高,最后種糧大戶實收平均667 m2產量超過400 kg,這為祁陽縣當地增產增收作出了較大貢獻,也為祁陽縣以后遭遇相同的洪澇災害實行救災補損提供了實踐經驗,這一水稻栽培技術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看治.泉珍10號作倒種春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5(12):22-23.
[2] 顏焱炳,鄧崢嶸,廖豐姣.早稻品種中早39作倒種春的特性表現與技術要領[J].中國農業,2018(4):78-80.
[3] 葛義學,馬文綱,葛義發.江淮地區“倒種春”水稻種植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5):9-10.
[4] 周建軍.香兩優68作倒種春栽培試種成功[J].湖南農業,2000(6):9.
[5] 湖南省種子協會技術專家組.水稻 倒種春直播栽培把“六關”[J].湖南科技報,2019(7):1.
[6] 徐迪新,徐翔.1970年代早、中稻品種作“倒種春”栽培的調查研究[J].古今農業,2013(9):1-1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