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加榮 葉明妹 林勝 李艷 紀美萍


摘 要 通過對14 a杉木與木荷混交林的調查分析,發現杉木對密度、立地質量要求較高,而木荷對密度、立地質量要求不嚴,對光照有一定需求;單位面積株數越少、木荷混交比例越小,杉木生長越好;與杉木混交能一定程度上促進木荷的生長。根據不同樹種生長競爭情況,設計不同的間伐模式,填補了杉荷混交林經營研究的空白。
關鍵詞 杉木;木荷;混交林;間伐模式
中圖分類號:S725.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5.040
杉木與木荷混交林中各樹種由于生物學特性不同,隨著年齡增長,在混交林的地位不斷變化,如福建省尤溪縣110號縣級固定樣地,平均胸徑調查情況:7a生杉木9.6 cm,木荷6.2 cm;27a生杉木17.1 cm,木荷23.1 cm。基于此,利用不同樹種生物學特性,采取相應的間伐措施,使保留的杉木、木荷的生長均得到提高,混交林優勢得到最大發揮。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尤溪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是杉木一般產區、木荷中心產區。調查地福建省尤溪國有林場城關管護站后坑山場81林班3大班5小班,林齡14 a,中心點坐標為東經118°9′、北緯26°10′,海拔170~265 m,Ⅱ類地,坡向西南為主、一部分西北,紅壤,表層土壤pH為4.07,有機質36.1 g·kg-1、堿解氮81.2 mg·kg-1、有效磷2.2 mg·kg-1、速效鉀58.6 mg·kg-1、容重為1.35 g·cm-3。地被物有箬竹、粗葉榕、杜莖山和烏飯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標準地設置與調查
2019年10月,采用隨機抽樣法,在西南坡、西北坡分上、中、下坡各設置20 m×20 m標準地5個,共計30個。在樣地內每木檢尺,量各樹種胸徑、樹高、冠幅。
1.2.2 調查分析方法
對不同的坡向同一樹種不同坡位的胸徑、所有樣地不同樹種胸徑進行單向方差分析;利用Microsoft excel綜合分析單位面積總株數、杉木株數、木荷株數對杉木平均胸徑、木荷平均胸徑的影響;根據調查分析,設計混交林不同的間伐[1]技術模式。
2 調查結果
2.1 各樹種在西南坡不同坡位的表現
如表1所示,為14 a杉木與木荷混交林調查情況表。西南坡樣地杉木不同坡位平均胸徑單向方差F=3.31
2.2 各樹種在西北坡不同坡位的表現
西北坡樣地杉木不同坡位的平均胸徑單向方差F=13.06>F0.01(2,12)=6.93,表示極顯著差異,表現為上部極顯著小于中部與下部,中部與下部無差異;不同坡位木荷單向方差F=7.01>F0.01(2,12)=6.93,表現為上部顯著小于中部、極顯著小于下部,中部與下部差異較小;在西北坡的杉木平均樹高比木荷平均樹高還小,木荷平均冠幅350 cm,杉木平均冠幅210 cm,加上山地有高差,除杉木優勢木外,大部分杉木已被木荷遮擋,小部分杉木出現斷梢、枯死。
2.3 不同樹種平均胸徑對比
綜合杉木與木荷平均胸徑單向方差F=0.66 2.4 樹木密度對平均胸徑的影響 對各樹種平均胸徑與單位面積株數的關系進行公式擬合,均是指數公式的相關系數最大。 在單位面積內,杉木胸徑與總株數呈負相關,公式為D=27.713 0e-0.000 3N,R2=0.348 0;與杉木株數呈正相關,公式為D=8.841 5e0.000 3N,R2=0.434 0;與木荷株數呈負相關,公式為D=16.977 5e-0.000 2N,R2=0.698 0。這表明14 a杉荷混交林,單位面積株數越少、木荷混交比例越小,杉木生長越好。 在單位面積內,木荷胸徑與總株數呈負相關,R2=0.187 4;與杉木株數呈正相關,R2=0.076 9;與木荷株數呈負相關,R2=0.206 5。木荷胸徑與單位面積株數R2均小于0.3,這表明14 a杉荷混交林,單位面積總株數與木荷株數對木荷生長有一些影響,與杉木混交能一定程度促進木荷的生長。 3 杉木與木荷混交林間伐模式 根據杉木與木荷混交林不同樹種的生態習性、生長特點,設計簡單又實用的間伐技術模式,且間伐后,混交林內各樹種生長旺盛,到了主伐時,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達到最優。如表2所示,設計了5種間伐模式,后期需對這5種間伐方式的處理效果進行評估,以評選出最適合的間伐模式。 4 結論 杉木對密度、立地質量要求較高,而木荷對密度、立地質量要求不嚴、對光照有一定的需求。單位面積株數越少、木荷混交比例越小,杉木生長越好;木荷與杉木混交能一定程度促進木荷生長。14 a杉木與木荷混交林中,杉木與木荷胸徑、樹高相差不大,但由于木荷冠幅大和山地高差的影響,對陽性樹種杉木的生長造成影響。不同杉木與木荷混交林間伐模式是根據不同樹種的生長特點進行的合理設計,填補了杉木與木荷混交林經營的空白。 參考文獻: [1] 潘云青.間伐對杉木木荷混交林生長影響探討[J].林業勘察設計(福建),2014(2):140-144. [2] 羅仕祥.坡相對木荷人工林生長的影響[J].綠色科技,2017,15(8):135-13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