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藝
摘要:藏族傳統文化藝術悠遠長久,擁有鮮明的特點及風格,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長期的藏族歷史發展進程當中,藏族歌舞仍保持自己獨特的傳統,保留了民族歌舞藝術的原生態。本文以舞蹈生態學的方法分析原生態舞蹈“尚尤則柔”。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尚尤則柔”的來源及表演內容和形式;第二部分從動作形態中分析了“尚尤則柔”的兩個典型舞疇;第三部從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兩個方面分析了生態環境,十‘尚尤則柔”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原生態舞蹈;尚尤則柔;藏族;舞蹈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059-01
一、藏族“尚尤則柔”的來源與表現內容和形式
“則柔”起源于四川省西康阿壩地區是一種以歌帶舞的民間歌舞表現形式,則柔”意譯為玩耍,有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之意,多在婚嫁、迎賓、祝壽、添丁等喜慶宴席中演出。“尚尤則柔”內容豐富,原生態勢保留完整,種類較多,動作古樸優美,在則柔里比較典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則柔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現在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原貌傳承。“尚尤則柔”是集舞蹈,歌唱于一體的藏族集體性娛樂活動,它邊唱邊跳,唱腔古老質樸,這門藝術主要來自先輩們的口傳身授,保持了較原始的純樸美感和歷史韻味。其表演內容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反映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也有反映大自然和族群生活行為準則方面的。
二、藏族“尚尤則柔”的典型舞疇分析
(一)典型舞疇
呼吸型:自然型;節奏型:哼唱民謠;質感:緩慢平穩;步伐類型:平步走;跨步幅度:小跨度等距;重心狀態;順邊重心,左右倒腳;流程走向:環繞。
顯要部位及其動作流程:腳自然沿著圓圈的方向邁步,抬腿不超過腳踝,雙腳交替;次顯要部位:膝蓋微顫。動作質感:柔中有顫,慢中有柔。
(二)典型舞疇
呼吸型:自然型;節奏型:哼唱民謠。
步伐類型:跨步走;跨步幅度:大跨度等距;重心狀態:順邊重心,左右倒腳;流程走向:環繞。
顯要部位及其動作流程:雙腳大跨步,并配合膝蓋向下,俯身;次顯要部位:雙臂平開,身體兩側,半圓運動路線。
動作質感:沉穩延展。
由以上舞疇的可以分析出,“尚尤則柔”的幾個特點。動作緩慢優美,與膝蓋緊密結合,傳承了藏族民間舞的特點“顫”。在舞蹈時,會一直保持隊形的圓形,雙臂在舞蹈時也會保持平穩和半圓的路線,可以看出它的“圓”與“穩”的特點。配合著柔美的曲調,動作緩慢并且優雅,由此可以看出它的“柔”和“慢”的特點。
三、生態環境對藏族“尚尤則柔”的影響
在自然環境方面,藏族人民地處高原,氣候溫差大,高寒缺氧的生活環境使勞作的難度加大。人們多穿著寬大的長袍,與厚實的長靴,他們通常用肩或后背來負重,并且妨礙了小腿以下的部位的靈巧運動。高原特有的生態環境使藏族人民的舞蹈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前傾的體態,沉穩的步伐,膝蓋彈性的顫動,以上的特點融入在介尚尤則柔”的每個步伐里。
在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圓圈舞蹈在“尚尤則柔”中是典型,表演時會圍著花壇或自家火塘,或者兩人對舞,沿順時針方向圓圈舞蹈,會一直保持隊形的圓。這樣的隊形是受藏族社會文化宗教的影響,藏傳佛教幾乎影響藏族人民的方方面面,而圓在佛教中會經常出現。一指圓滿,沒有缺陷、完美無缺。二又意味著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代表人的一生輪回,生生不息,由于藏族在很長一段時間省會文化生活處于政教合一的狀態,所以舞蹈的形態潛移默化的從宗教文化中顯現。
“尚尤則柔”柔美延展的動作質感也是受其歌曲的影響,因其邊唱邊跳的形式,用歌曲傳達情感,配合舞蹈動作。它的曲調不受現代化的影響,哼唱的曲調流暢平緩,表達著對家鄉和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所以跟隨著唱詞,人們舞蹈的動作也是優美延展的。
“尚尤則柔夕舞蹈中的姿態,手臂,形象受到人們心中信仰圖騰的影響,展現了平穩延展的特點。姿態時而低時而高,臂膀保持平穩,兩側展開,運動路線半圓。因為藏族文化經歷了神秘的自然信仰與圖騰崇拜階段,人們會模仿代表自己圖騰的動物來舞蹈,表現自己和所崇拜圖騰之間的聯系,以及對圖騰的崇拜和敬畏。藏族文化中“鷹”的形象是人們精神面貌和氣勢的代表,“尚尤則柔”又是人們心中精神和尊嚴的象征,是個性和情感的載體,所以他們把對鷹的崇敬融入到表演中。
四、結語
“尚尤則柔”有著廣泛的民眾和社會基礎,并且風格獨特,表現豐富,舞蹈節目表演形式方面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其種類、曲目的儲藏量很大,是藏族舞蹈藝術中代表和典型。它在藏族群眾心目中有著很重要的位置,不僅由于尚尤則柔的古老性和深邃內涵,體現出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它以很強的凝聚力、激發力成為一種精神動力,在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揮出它的獨特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化,尚尤則柔“的傳承方式也在逐漸轉變。從昔日的代代相傳,到后來的慶典匯演培訓,以及現在多樣的教習方式。在今天,尚尤則柔”也不斷用一種新的方式在現代生活中尋求著自己的存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