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娥
摘要:潮繡是粵繡的一大支系,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其構圖飽滿,裝飾性強,以具有墊凸浮雕效果“釘金繡”,而標異于其他繡種,工藝水平極高,被譽為“針尖上的藝術”。
關鍵詞:潮繡;構圖飽滿;裝飾性強;墊凸;釘金繡
中圖分類號:TS935.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110-02
一、前言
刺繡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之一,自漢代已經(jīng)有了刺繡作品。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的一大支系,是潮州主要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繡面構圖飽滿,針法繁多,金銀線鑲,托地墊高,色彩濃艷,裝飾性強,其金碧輝煌、雄渾壯觀的墊凸浮雕效果“釘金繡”最具地方特色,在清代極其流行,工藝達到巔峰。
二、潮繡發(fā)展的社會背景
潮繡在唐代開始流行,繡藝相當精細。到了宋代,刺繡品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明代是織繡藝術史上頗為自豪的時代。潮州“明正德年間境內祠堂廟宇處處可見,民間迎神賽會逐月有之,正月燈,二月戲,清明墓祭,神臺帳幔,描龍繡鳳,仁女穿戴,咸施彩繒”。①足以見證明代潮繡的迅猛發(fā)展。
據(jù)《存素堂絲繡錄》記載:明代粵繡引尊古圍屏》少\幅(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摹繪古鼎彝器,吉金美玉等九十五種器物而繡,“鋪針于毫芒,下不忘規(guī)矩,以馬尾纏作勒線,從而色勒之,輪廓花紋自然、工整、明顯、針眼掩藏,天衣無縫”,顯示了明代高超的粵繡技藝。其中所說的粵繡引尊古圍屏》就是潮繡的典型圖案,為其他繡種所沒有。明代中晚期,潮繡形成專業(yè)性的生產(chǎn)區(qū)域,正如當?shù)孛裰{所說“東門曬漁網(wǎng),西門擺花規(guī)(刺繡),南門削竹箸,北門挲腳腿。”當時潮繡在潮州城西一帶集中生產(chǎn),頗具規(guī)模。
清代乾隆年間,潮州設立繡行,清嘉慶道光年間,華僑“則海邦遍歷,而新加坡,暹羅尤多,列肆而居。”②由于華僑遍布南洋一帶,他們在海外也使用潮繡產(chǎn)品,潮繡成為一項重要的出口物質,深受東南亞華僑和當?shù)卦∶竦臍g迎。“咸豐年間,出口值1000萬元以上。”③
由于潮州本地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宗教和宗族祭祀的熱烈,對潮繡的需求強烈。潮州自古信奉多神崇拜,儒家、佛家、道家同時供奉,共同發(fā)展,宗教活動繁多。加上各地大大小小宗族祀祖頻繁,潮州民俗“時年八節(jié)”都必須祭拜祖先,還有潮劇的繁榮,戲袍道具等都對潮繡產(chǎn)生巨大的需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清代潮繡得到空前發(fā)展,大到宗教祭祀裝飾用品,戲劇袍服道具,小到日常家居墊布,香包錦囊,品種齊全,清末潮繡的發(fā)展達到巔峰。
三、潮繡的應用分類
潮繡大概可分為宗教活動專用裝飾品,民間日常用品以及戲劇服裝等幾大類。
宗教活動專用裝飾品:潮州民間崇尚多神崇拜,各種宗教活動非常頻繁,各式各樣的潮繡裝飾品琳瑯滿目,營造熱烈的節(jié)慶氣氛,宗教節(jié)慶裝飾品就是潮繡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介紹幾件宗教活動裝飾用的潮繡精品。
1.神袍。潮州民俗祭祀時給神像穿上的袍服,其工藝極為精致。館藏繡品“神袍”的工藝特色就是墊高,凸繡。此神袍的前胸正中凸繡一條巨蟒,雙眼高高突出達3厘米,前額及雙角墊凸高達2厘米,前鄂和舌頭都是立體可活動的,你能用手來翻動搖擺它,真是活靈活現(xiàn)!其下鄂及牙齒都是墊凸加高,更有那兩條巨須,末端紅纓絨顫顫搖搖,整個頭部分明就是真的蟒頭安裝上去一般模樣。蟒身墊棉凸繡,高達2厘米,顯得豐腴肥厚,層層金色鱗片用盤金堆疊針法,即是用金線作旋渦狀釘繞成小于圖釘蓋圓片,片片相疊,鱗片尤如真的龍鱗一模一樣,當鱗片翻動,熠熠生輝,惟妙惟肖。就像一條從深山里闖出來的巨蟒暫時停歇在此袍服之上啊!
蟒袍中部用鐵線在袍服上搭建立體雙層樓閣,下層中間有“泰豐繡”字樣,樓臺外凸部分用金屬流蘇裝飾,搖曳多姿,形象生動。
袍服下擺是人物墊高繡,人物形象浮凸豐滿,群仙薈萃,神仙人物多達19人,個個英姿颯爽,威風凜凜,再襯以牡丹繁花,色彩鮮艷,立體飽滿,整個場面恢宏壯麗,把潮州工藝的“勻勻,密密,滿滿”的藝術特色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蟒袍的兩肩各繡兩條墊高的小蟒。近袖口處各繡戰(zhàn)船一艘,船上將士10人,兩邊的蟒、鳳圖案相同,但船上武將不同,一邊是“吳”,一邊是“魏”,雙方是三國故事中的一場戰(zhàn)爭演繹,這應該是一出潮劇場面,也充分說明了潮繡與潮劇的互相借鑒、互相融會。
2.宗教廟宇彩眉。潮州民俗節(jié)慶時懸掛于廟宇的裝飾品,主要有佛堂廟宇的聯(lián)帳,彩眉,掛屏等。潮州各地的神誕慶祝活動中的老爺袍,幢幡、彩眉、寶蓋、床裙都時換時新,精益求精,還有參加活動的人們服裝,標旗等都是潮繡展示的巨大舞臺。
館藏繡品“緞地彩繡人物大彩眉”曾參加南京展覽會展出,整幅作品的主要特點就是多層裝飾,其人物眾多,器物繁雜,集合了絨繡、線繡、釘金繡、金絨混合繡、洋金銀線繡等各種繡法,氣勢龐大恢宏,場面熱烈壯觀,多個場景連續(xù)組合,猶如潮劇舞臺的幾場演出。
彩眉主體部分的神仙人物分別是仙姑、老子、魁星爺、鬼谷子等等,總共人物有53人,猴子一只。人物的臉、手等裸露部分是墊高的絨繡,細膩溫潤,他們好象化妝剛畢,個個眉清目秀,精神矍爍;武將袍甲分別墊棉加高,錯落起伏,人物形象豐滿威嚴。彩眉主體部分的人物造型分15個情景組合而成,潮繡不受時間、空間和故事情節(jié)所制約,能巧妙地利用人們的視覺和聯(lián)想,將人物一個一個羅列在長卷畫面上,然后以景物襯托,填充構圖的空隙,仍能保持著事件情節(jié)的先后主次關系。整幅彩眉色彩濃烈,氣氛熱鬧,把潮繡的構圖特征完美無缺地體現(xiàn)出來。彩眉外圍還釘繡鳳凰鴛鴦祥瑞飛禽和牡丹荷花等,最下面還有長達35厘米的編織流蘇,層層疊疊,繁復精致。
另外一件彩眉是“安南義安社”,其上五個立體浮凸大字,中間部分主要有五個人物,人物各部分都有不同厚度的加棉墊高,特別是兩個闊嘴人物,黑面闊嘴”即是潮劇行當中的凈臉人物造型,潮繡中的闊嘴人物造型最為獨特,臉部和鼻子墊棉最高,眼睛、腮次之,上唇,下鄂更低,人物的胡須是可以用手捋動的,立體活動的。整個面部立體感強烈,人物呼之即出。“黑面闊嘴”技藝是中國刺繡中獨一無二的繡藝,也是潮繡技法中難度較高的一種,畫稿上僅有一個輪廓,刺繡者憑借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造型能力和嫻熟的刺繡技藝,在畫線內鋪棉、墊蓋,并且將臉部下半截拆開刺繡,兩邊將腮、嘴拼合成闊嘴狀。這是潮繡最高級的刺繡技藝。
3.祭祀供桌圍裙。床裙是潮州民間祭祀時圍在供桌正面的裝飾織繡品。館藏“緞地彩繡花鳥床裙”主要工藝是絨線繡,主體圖案是仙鶴和桃樹,仙鶴的羽毛用絨線來表現(xiàn),相當確切。普通絲絨叫一絨,八分之一絨為一絲,八分之一絲為一毛,繡面根據(jù)羽毛的粗細選用不同的絨線來表現(xiàn),極其逼真,摸上去柔軟舒服,就象觸摸到真實的羽毛一樣,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仙鶴的纖細之羽。一些極細極柔的絨線,經(jīng)過歲月的打磨,紛紛掉線,但是這更確切地表現(xiàn)了絨線的精細和柔軟,不得不令人驚嘆潮州工藝的奇工淫巧!
四、潮繡的題材和構圖特點
潮繡的題材廣泛,有人物、龍鳳、花鳥、瑞獸、博古器皿、水族魚蝦及南國瓜果等。潮繡的圖案設計不僅要求形似,也要求神似,裝飾性極強,圖案必須既統(tǒng)一又變化。
五、潮繡的工藝技法
潮繡被譽為“針尖上的藝術”,綜合運用折繡,插繡,金銀勾勒,棕絲勾勒,墊浮勾勒,突出潮繡“平”、“浮”、“凸”、“活”等特點。其工藝特色如下:
1.材料。潮繡采用的原料、輔助材料很多,常用材料有金線、銀線、花線、各色絨線、紗線、棉絮、紙釘、絲綢、彩緞等。
2.針法。潮繡的基本針法有“二針企鱗,針法、這是潮繡獨有的,還有象形針法、錦紋針、花形針、竹編針、松子針……輔助針法有的旋針、勒針等,總共多達260種。針法變化多樣,針腳勻稱整齊,針針見針腳。
3.繡種。由于使用材料的差異,潮繡有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絨繡、線繡、洋金銀線繡、發(fā)繡、通錦繡7種。釘金繡最為著名,技藝靈活,千變萬化,有“鋪”、“墊”、“釘”、“貼”、“綴”等方法。其程序頗為復雜,先白描、墊棉、后繡線、勾勒。即是先描繪物體的輪廓結構;后鋪墊各種棉絮或紙釘,紋樣上鋪墊棉絮,最高達2寸多,這是重要的一個程序,必須做到應物象形,隨著物象動態(tài)變化而變化,圓轉自然;在墊料上鋪繡金線或其他絨線、紗線,在墊料上穿針引線,保持墊料的圓滑適中,后用紙釘勾勒出線條結構;最后再作局部修整點綴才能完成。
潮繡的獨特之處在于墊高,使物休如浮雕,有立體感,這在中國四大名繡中獨樹一幟,絕無僅有。以上列舉的“神袍”和“彩眉”都是墊高繡的典型作品,綜合運用了潮繡各種針法,技法,代表了當時的最高工藝水平,是潮繡的精品佳作。
六、結語
刺繡發(fā)源自中原,流傳到潮州,與當?shù)氐膫鹘y(tǒng)刺繡工藝結合,經(jīng)過藝人不斷的提高、創(chuàng)新,產(chǎn)生出極具潮州特色的“潮繡”,其工藝精巧繁復,立體浮凸,色彩鮮明,富于裝飾性。由于潮州人心靈手巧,工作細膩,把潮繡工藝都做成了藝術,所以潮繡被譽…匆‘針尖上的藝術”。潮繡的色彩富麗,組織密實,保留著中國民間女紅傳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巧手慧心,以細密針線、繁復色彩、自出心裁來進行創(chuàng)造,獨具匠心。潮繡就是潮州的一張名片,曾經(jīng)盛極一時,飲譽海內外。如今,潮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政府和潮繡工藝大師們正在為潮繡的發(fā)展、傳承做出各種努力,相信未來潮繡也將會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注釋:
①《廣東省志.二輕工業(yè)志》引自潮州舊志.
②清代《海陽縣志》.
③民國《潮州志》饒宗頤總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