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猶芷董
摘要:數字時代的到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與轉機。面對非遺傳承困難的現狀,如何適應信息化潮流運用好現代視覺媒介至關重要。視覺作為人類接收信息的主要感官,是全世界的通用語言,通過分析非遺與現代視覺媒介的關系,從視覺媒體的角度探討非遺文化的視覺內涵與在現代文化中的藝術價值,總結傳播中所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對應策略,充分發揮現代視覺媒介對于非遺文化的有效傳遞作用。
關鍵詞:非遺;視覺媒體;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114-01
一、新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困難及成因
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科技的日益革新,沖擊著新時代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文化自身的特點與局限性使其沒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維護成本遠高于實用開發價值,會逐漸被埋沒在現代化的潮流中。有些文化地域性過強,地區落后知名度不高,部分傳承人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不愿對非遺進行商業化轉型,地域與思想的閉塞導致文化無法為大眾所了解。
另一方面主要還是非遺傳承人的減少。傳承人作為文化傳播的橋梁十分關鍵,從數據統計上可以看出,近年來非遺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甚至部分呈現人亡藝絕的趨勢。由于一些非遺地區較為落后,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留下傳承的年輕人少之又少,非遺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面臨著斷層的危險。
二、非遺與現代視覺媒介的關系
信息時代下,傳統的“言傳身教”極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遺文化的推廣,而作為最有效的傳播方式與途徑,視覺化傳播是有別于口傳和文本傳播之外的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它以影像為傳播載體,以技術化的視覺媒介為傳播手段,是當今非遺傳承發展最有效的載體,為非遺文化自身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并且有利于融入現代文化市場,增強商業效益,達到文化與經濟發展效益相統一。非遺則是視覺影像媒介靈感的豐富源泉。如今部分視覺設計、影視作品過分追求形式,缺乏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核心,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將非遺文化題材與審美形式融合,有利于創作更多人性化本土化的作品,達到形式與內涵上的統一。
三、非遺在現代視覺媒介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展現形式較為單一
新時代下非遺文化局限于傳統的大眾媒介。在過去,非遺的視覺傳播形式停留在如展覽、文藝匯演以及舉辦傳統節日等的文創活動上,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大眾傳媒不斷發展,后多采取攝影、繪畫的印刷媒介和電視節目、紀錄片的電子媒介進行視覺呈現。但是基于這些方式的傳遞局限性較大。例如繪畫、攝影等的平面靜態媒介只是單一的再現,信息承載量低,傳播效果不如影視,而紀錄片、節目專欄雖然信息飽滿,但表現方式仍然較為模式化,缺乏吸引力。
另外,非遺本身生活中就難以接觸到,這些傳統文化與年輕受眾之間缺少承接的現代化橋梁,雖然非遺文化逐漸融入了新媒體的傳播手段,但實際上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多元化優勢,未實現有效的結合。
(二)主體媒介傳播成本較高
影視類媒介制作成本較高。前幾年由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受到一致好評,其成功原因在于順應了時代潮流將優秀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結合,做到了教育與娛樂相統一,為今后文創類節目樹立了指標。與此同時,節目制作與宣傳成本高,需要集合大量專家、人才與文物,宣傳效果也得益于央視的支持。我國非遺數量之多,但其中能取得有效溝通的地區與傳承人較少,還有部分因為客觀條件限制,或是因為內容單一和不具備節目宣傳效果而無法登上大型節目舞臺展現在大熒幕上,而往往是這些非遺文化正瀕臨失傳。
(三)缺乏內容創意及與新興技術的多元結合
面對非遺現狀,國家加大非遺文化教育投入,將其納入日常教學,但通過課本、課件了解的過程枯燥乏味,一味地文字化教學輸出并不能有助于增長青少年對非遺文化的興趣,達到真正有效的教育。而參觀博物館、觀看紀錄片的形式雖然直觀,但對于年齡段較小的孩子而言不易于理解,需要一個更加通俗易懂的媒介形式。非遺發展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性實踐應用。雖然國家極度重視并給予支持,對非遺產品的大力推廣應積極探索新的形式,但在實際應用上仍需改進。
四、非遺在現代視覺傳媒中的有效傳播策略
(一)實現傳播形式多元化
互聯網時代的移動化與互動化,決定非遺文化的傳播應順應時代潮流,改善傳播形式。在圖像類的視覺媒介方面,改善傳統繪畫、攝影的單一再現形式,提取非遺文化獨特的圖像元素,運用更加現代簡潔的視覺語言將其應用到網絡商業化設計當中。例如打造非遺主題的線上品牌文化與文創產品,節慶活動期間將地域性的非遺文化要素應用到網站或者客戶端界面設計當中,在商業區屏幕或者街道廣告推送上投放非遺影像,潛移默化地在視覺形式上達到有效傳播。
新媒體以新興的數字媒體技術為基礎,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互動性”。通過交互軟件、VR影像等新媒體形式構建了多方位的交互圈,無論是新聞區、視頻區還是社交平臺,人們都可以在視頻下點贊互動、留言轉發和關注訂閱,達成跨時空的有效互動。“受眾”不再單單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與平臺的互動者,多元的互動方式豐富了非遺文化的傳播渠道,實現非遺文化和新媒體傳播形式的高度結合。
(二)充分利用短視頻媒介優勢
文化的傳播是一個從了解,到熟知,再到喜聞樂見的過程。在非遺文化初步推廣的階段,讓文化本身為人所知尤為重要,而短視頻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非遺文化在速度與廣度上的提升,改善了以影視為主要傳播形式的數字傳播媒介所存在的制作成本較高、耗時耗力的問題。短視頻有著范圍廣泛、流動性強和宣傳成本低的特點,不需要特定的平臺,人們在日常的信息瀏覽、休閑娛樂期間也能夠通過各種網絡途徑進行了解。而對于許多受到條件限制的地域性鮮明的非遺文化來說,短視頻極大程度上減少了推廣成本,只需將視頻上傳到網絡上,積累一定數量的訂閱者,即使是一項偏遠地區的小眾技藝也可以進入到大眾視野中。
(三)增強內容創意,融入數字化技術
用現代創新型設計思維來視覺化展現非遺藝術。多數網絡媒介都以影像紀實與文字講述為主要手段來展示文化內涵,然而單純的直觀再現對于少兒來說缺乏趣味性與吸引力,平白無奇的敘事手段并不能有助于孩童的理解領悟。《啊!設計》是由NHK教育頻道播出的針對7-11歲兒童開設的以傳達設計樂趣和培養設計觀點為目的的兒童教育電視節目。節目里充分利用動畫的形式,以簡單的視覺語言將抽象的概念淺顯化,配以歌謠式的朗朗上口的音樂,來擴展兒童知識與思維能力。由此可見,視覺永遠是最直觀明了的表現形式,而提煉、體系化過后的視覺元素不僅淺顯易懂還便于記憶。將非遺元素提煉、整合實現內容創意,從形式上激發兒童樂趣,為年輕一代了解傳統文化構建美好的開端。
五、結語
總而言之,非遺文化的推廣離不開現代視覺媒介的有效傳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當代的視覺媒介模式日趨統一。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中國傳統民族文化,開創多元化、多樣性共存的傳播格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非遺文化在現代視覺媒介的有效推廣下定會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而與此同時,現代視覺媒介也因為有非遺元素的攝入,傳播途徑會更有深度與厚度。
參考文獻:
[1]王成宇,胡園曉.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發展策略探析[J].農家參謀,2020 44).
[2]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06).
[3]鄧若蕾.短視頻為非遺傳承與傳播開拓新路徑[J].中國報業,2020(08).
[4]葛艷奇.“非遺”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呈現與傳播[J].傳媒,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