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芳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本文首先分析了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然后提出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關鍵詞:人們群眾各享;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R1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186-01
一、引言
文化不只是精神食糧,更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二字最早見于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寶雞這塊土地上積淀了厚重的文化,文化是這座城市的根與魂。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持正確導向,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優化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1.堅持規劃引領,優化文化產業。一是堅持規劃先行,不斷健全完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做好文化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全面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發展項目。二是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改造,為文化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加大政策扶植力度,落實好對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的各項扶持優惠政策,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積極發揮作用,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專業服務。
2.聚焦融合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一是積極引導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作工藝,注重特色文化產業的工業設計,推動設計與品牌相融合、設計與科技相融合、設計與文化相融合,生產具有獨特文化創意的產品。二是加快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將科技進步成果滲透到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各環節,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網絡視聽、數字出版、知識服務等新型文化業態,開展“互聯網+文化”與農業、教育、醫療、交通等產業的全方位融合發展,通過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附加值①。
3.壯大市場主體,助力各類文化企業蓬勃發展。一是全力打造龍頭骨干企業。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原創能力、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冀字號骨干文化企業,支持各類優勢文化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兼并、聯合、重組,提升我省數字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大力支持項目品牌建設。創新政策舉措,扶持重大文化產業數字化項目;管好用好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專項資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加大對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和精品工程的支持力度。三是推動形成競相發展格局。加強文化產業孵化基地、文化產業創意園區建設,搭建市場、資金、人才、技術等共享平臺,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相互促進。
4.強化人才支撐,加強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實施招才引智工程,面向京津、面向全國有針對性地引進高層次人才,投身數字化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二是做好專業人才培養與業務培訓,依托專業院校、相關機構,重點培養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文化創意、經營管理類人才。三是完善激勵機制,在資金支持、職稱評審等方面制定激勵措施,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1.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要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群眾幸福感。針對群眾文化需求多樣、多變、多元的趨勢,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機制。在完善政策制度、搭建文化平臺的同時,可以積極開展各項文化活動,例如:“話劇月月演、秦腔周周唱、電影假日放”“你讀書、我買單”“戲曲進校園”“社火藝術節”等品牌活動,遍地開花的文化惠民活動讓群眾的文化生活精彩紛呈。
2.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要以高質量文化服務提升城市軟實力。建設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名城,既要守正,更要創新,讓特色鮮明的文化場館成為城市點睛之作,讓優秀的文化資源為人民群眾服務②。
3.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要以創新思維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近年來,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積極引進文化“活水”,激活文化基因,加大對縣區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的資金扶持力度,免費開放已有公共文化設施,為公眾參與文化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市區免費開放4G網絡,充分發揮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技術、新產品的作用,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率,滿足群眾對‘移動生活”的需求。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旅游市場造成沖擊,為促進旅游消費,激發旅游市場活力,收費景區可免門票或半價優惠政策,使群眾就近安全出游。
四、結語
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重要尺度,也是顯著標志。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讓更多群眾暢享文化盛宴,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學習活頁文選,2016(43).
②李小波,陳翠芳.新中國70年黨對文化戰略地位認識的歷史演進[J].江漢學術,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