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應飛
摘要:美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除了美化生活,它還被用作治療心理疾病的工具。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對兒童的教育,然而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卻收獲甚微。究其原因,成人對兒童發展階段的了解并不深刻,這也是導致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產生誤解的原因之一。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一種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認識兒童美術認知發展,了解促進其發展的因素對兒童教育來說必不可少。本文采用了訪問調查、抽樣調查和網絡調查法,收集了兒童六十幅作品,并對兒童美術認知的發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兒童美術;認知發展;區別率
中圖分類號:J954;B8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206-02
一、引言
童年經驗是一個人生活軌跡的開端,亦是解開其性格與思維方式的密碼,在研究心理發展的過程中,這一環節必不可少。兒童在其童年時期累計創作素材,成年后這種素材會反復出現并形成新的素材。當然,這一新的素材也是基于我們最原始的童年經驗。人不可能擺脫童年經驗去創造新的經驗,正因如此童年經驗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多方面的影響。童慶炳在他的《文藝心理學》一書中也指出“童年經驗構成內在世界,是一個人心理發展不可逾越的開端,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思維方式等形成與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童年時父母亡故或離異,或家道中落對性格及氣質的影響尤其大,不愉快的童年會讓人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美術史上也有許多大師,人們研究他們的作品大都繞不過對他們自身經歷的研究。就像兒童的成長一樣,都有階段性可循。
二、緒論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對兒童來說,他們成長的第一步是隨手的繪畫,其次才是文字。兒童對美術的認知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兒童在繪畫中抒發自己情感,作為語言認知體系尚未健全的兒童來說,通過他們的藝術作品能讓成年人更好的了解兒童并與其建立良好的溝通。那么,兒童對美術的認知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在這種發展中又有哪些因素起著制約或促進的作用?
三、研究對象的階段劃分
(一)研究對象年齡劃分及依據
首先,必須明確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指3至12歲的兒童。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在他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對兒童智慧發展做了四個主要階段的劃分,他將O至2歲的兒童定義為感知運動階段;2至7歲的兒童為前運算階段;7至11歲的兒童為具體運算階段;11歲以上的兒童為形式運算階段。而在兒童繪畫發展中將智慧發展處于前運算階段的2至7歲兒童所相對應的繪畫發展具體為:2至4歲的兒童處于涂鴉階段A至7歲的兒童處于前圖式階段;將智慧發展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7至11歲兒童所對應的繪畫發展具體為:7至9歲的兒童處于圖式階段,9至11歲的兒童處于寫實萌芽階段。根據皮亞杰的理論研究本文將研究對象做了如下劃分:即3至7歲兒童處于自我認識階段,即就是說兒童在這一時期會逐步產生自我意識,并開始以自我為中心觀察和感受周圍的世界;7至9歲兒童處于初建空間秩序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會不自覺的重復視覺對象,畫面中會出現明顯的重復線條,并且這些線條會出現較明確的空間秩序;這里9至12歲的兒童處于逐步具象的繪畫階段,按照皮亞杰的理論即是從寫實萌芽向擬寫實階段的發展中,這一時期的兒童會產生幾何圖式的畫面,并且漸漸轉向自然描繪,線條更具有寫實性。
本文將研究對象按年齡劃分為以上三個時期,讓我們從“兒童為何要這樣畫?當之一問題逐一展開。
四、研究過程
(一)研究年齡在3-7歲的兒童繪畫
兒童為什么要這樣畫?我們收集了60幅兒童的繪畫作品,并對其進行了分類。并發現在小一點的孩子中,如三歲、四歲的孩子,他們在畫畫時有一些明顯的特征。比如他們會用很簡單的筆觸代替他們要表達的東西,他畫在紙上的或許是一個點,或者一條線,又或者是個圓圈,就是隨手的一筆涂鴉。顯然他們畫畫的筆觸受制于他們用筆的技巧,而他們還不是很熟悉要怎樣用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談及兒童繪畫發展時說到兒童忠實于原型的程度受制于兒童有限的觀察力與技巧。“從兒童早期繪畫中,我們既看不到忠實于自然事物的形象,又看不到透視變形。”并且從兒童繪畫中確實能夠看出,兒童控制系統還不夠成熟。以一個不規則的圖形來代表他所想表達的事物,兒童不是故意要畫成這樣,他只是沒有復制現實,而是在象征現實。繪畫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活動,寫字和畫畫之間是沒有本質的區別的,只要拿著筆在紙上畫下東西,就能使他們愉悅。至于究竟想畫出什么,最終畫出來什么,這些不僅受制于他們對現實的觀察以及他們用筆的技巧,最重要的是這些畫在紙上的東西足夠滿足他們對繪畫的期望。這種現象隨著兒童年齡的不斷增長也會發生變化。7歲之前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在我們征集的作品中,有許多這一年齡段孩子的作品,他們畫自己的家和家人,通常沒有透視關系,比如房子是由三角形的屋頂和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房間組成,畫面中的人物亦是,圓形或三角形的臉,兩條象征性的胳膊和腿,手是一個圓圈,或者圓圈上面長了好幾個半圓,用來代表手指。有趣的是畫面中媽媽的形象高過房子,高過大樹,并且畫面中人物的頭部比例明顯大于其他部位。這些被放大的事物對兒童來說是畫面中最重要的,他們把最重要的事物夸張放大來突出其重要性。就像在埃及雕像中,大臣和仆役的雕像一般都比國王和王后的雕像要小,還有畫家馬薩喬筆下的《圣母與圣子》,圣母抱著圣子明顯大于兩側的仆人。這些被放大的事物都被賦予了某種重要的價值,阿恩海姆形容這種價值時這樣說到,“正是這種主觀價值,才促使兒童把這些事物畫得更大”。
(二)研究年齡在7-9歲的兒童
兒童在7-9歲的階段,具備了一定的運算能力,并且在思維上有了明顯的邏輯,他們可以理解水結冰,亦可以理解冰化水。在這一階段兒童的繪畫會出現透視,并有了明確的空間秩序感。畫面中原來平面的房子變成了立體的,人物也比房子小了,白云下面是長得比房子高的樹,樹前面正中間是一所大房子,在房子門前有一條長長的小路,路的左邊是爸爸,右邊種了一株小花。不難發現這時爸爸的頭部和房子的底部相接,爸爸站在了房子前面的草地上,畫面中出現了空間感。在另一幅畫中,一幢帶透視的房子,后面站著自己和媽媽,很明顯媽媽和小朋友的身體都用長方形代表,兩個人的胳膊和腿都是用直線表示,手的部分由三個橢圓代表手指,腳用一個近乎三角形的形狀表現,并且都是朝向左邊,頭發都是畫出了大致長短。畫面中的事物能否畫的被接受,和兒童創作繪畫的目的與標準分不開,而兒童在鏡子中也不可能看到自己長方形的身體和像豆子一樣的手。這說明這樣畫能滿足他們對畫面最終的期待,阿恩海姆用“再現概念”來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他是這樣描述的“在兒童身上做的實驗證明了認出一個事物與模仿一個事物之間的巨大差別,從而幫助我們認識到再現性概念的無比重要性”。并且在上述作品中,正印證了再現概念里“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最先掌握的是垂直與水平之間的關系”。的確,從收集到的兒童畫作中也發現了這一點,胳膊和手似乎最易于用直線表達,畫面中的人物幾乎都是直立的姿態。并且他指出“幫助兒童成功的最有效方式,是誘導他們去注意一條斜線或對角線的組成結構和如何擺出這種結構”。在這一年齡段的兒童畫作中,我們也發現許多畫作出現了除了圓形,垂直與平行的線還有一些圖形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菱形等圖樣,這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最容易掌握的圓形和垂直與水平。
(三)研究年齡在9-12歲的兒童繪畫
9-12歲的兒童,他們的繪畫逐漸趨于自然,更具有寫實性,這與兒童智力發育和童年經驗也是分不開的,他們的用筆技巧比以前成熟,對事物的認知也逐漸更真實,這個階段的兒童也或多或少都會在繪畫方面受到各種教育。因此他們的畫作更容易被接受,從最初的圓圈到垂直平行的直線,再到有傾斜角度的出現,最后將他們融合起來,并且越來越成熟。在我們收集的兒童作品中,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可以畫出簡單的素描了,這是他們經過后期美術教育學會的技巧。有一幅彩鉛畫,畫面上一個橘子上有個卡通形象,就半剝開皮的橘子來說,不僅有透視,還畫了投影,使物體有了明暗關系。線條也不是簡單的圓形以及垂直與平行,在剝開的橘子皮邊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規則的形狀。這說明在這一階段,兒童已經可以很好的將各種成分結合在一起。
(四)阿恩海姆的區別率
說到這里,有一點必須要強調,那就是兒童對美術的認知與他們的年齡并不是相對等的,用阿恩海姆所提出的區別律來解釋,就是說“兒童年齡段與兒童畫的各個發展階段之間,沒有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正如同齡兒童的智力年齡或智力商數也都不同一樣,他們在相同的年齡所達到的形式水平也各不相同。這就是說,他們創造的樣式的成熟性只能通過他們的畫去衡量,而不是通過他們的年齡去衡量。”本文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講3-12歲的兒童分為了三個階段進行研究,但并不代表每個階段的孩子的繪畫就與他的年齡一一對等。阿恩海姆提及要通過他們的畫去衡量他們所創造事物的成熟性,而非年齡。
五、調查結論
本文將兒童美術認知分為了三個階段,分別解釋了三個階段兒童美術認知是如何發展的。根據阿恩海姆的區別率,我們知道兒童美術認知與年齡的關系不是一一對等的,也會因為教育以及生理和智力發育而產生差別,但是無論兒童認知美術發展的快或慢,每個階段的發展都不會少。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并為其提供正確的教育方式,對構建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來說,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藝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孔起英.皮亞杰兒童發展理論與學前兒童繪畫的發展和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1996(04).
[4]朱德珍.對聾啞兒童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索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8.
[5]朱曼殊,武進之.對正常兒童、聾啞兒童和盲童的一項比較研究——語言和思維發展的關系[J].心理科學通訊,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