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華

教育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種類可分為三大類,即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從孩子出生到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孩子會對老師和家長的行為習慣、言談舉止進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因此養成教育可謂至關重要,學校、家庭、社會都應該高度重視起來。
德育是“五育”的靈魂所在,德育的核心為養成教育。良好的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語言和思維習慣等方面的教育,可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
養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實施養成教育要有相對的依據和規章制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為養成教育提供了依據,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本班的規章制度。教師應從學生生活、學習及自身習慣這三個方面出發,以《綱要》和《規范》為基礎,制定一套詳細明確的行為準則和規章制度,嚴格實施,從日常生活實踐中逐漸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禮貌待人等各方面的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應當先了解后行動。首先,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綱要》和《規范》的內容,從根本上使學生提高自我認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逐漸正確地培養自我規范的良好品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做什么。教師要和學生及時溝通交流,并將對方的意見需求考慮在內,這樣才能使教學工作更加順利地開展。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激情和興趣,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遵守、實施相關的規章制度,也可以挖掘學生個性化、創造性的潛在能力。
養成教育要分步實施。學校在實施養成教育的具體過程中,應設置不同的內容、方法及措施來應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需求,這樣才能使養成教育收到實效、落到實處。
第一步,耳濡目染。養成教育首先從學生周圍的環境入手,如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父母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應樹立起良好的學習榜樣,時時刻刻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學習習慣及文明舉止;學校應在顯眼的位置設置相關的文明警句及激勵性圖片、語句,使學生隨時都能看到這些,從而達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畫手抄報、漫畫制作、設計標語等各種各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
第二步,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只在口頭上教育,更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強化。如強化自覺習慣的養成,要求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自覺主動地幫助其他同學。再如,強化學生的文明禮儀規范,要求學生見到老師要問好,見到長輩要尊敬,見到朋友要和藹;看到垃圾要隨手扔到垃圾桶里,碰到需要幫助的老奶奶要積極主動;養成先完成作業再娛樂等習慣。
第三步,及時反饋。教師通過監督檢查班級衛生、紀律、學生日常文明禮儀,如見到長輩、師長是否主動問好等各方面,及時給出指導建議并表揚學生,激發學生自我評價的熱情,才能更好地發揮反饋功能。
第四步,因材施教。養成教育要講究因材施教,可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一是對自律能力較差的學生,要讓他們明白落后的原因,體會到不良行為的后果給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壞處,及時矯正;二是對中等學生要求積極上進、積極發揮自己的閃光點,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三是對道德行為良好的學生提出要高標準、嚴要求來認識自我,磨練其道德意志,落實道德行為。
第五步,在實踐中養成習慣。在學校開展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應巧妙將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結合起來。第一,家校結合。教師應擁有基本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充分發揮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作用,結合家長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做到尊重家長。
第二,學校與社會的結合。社會是實踐的最佳場所,是檢驗學校教育成果的地方。學生應腳踏實地,從身邊小事做起,才能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高尚的品德在人的品格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就是利用現有的條件進行長期的、持續不斷的強化訓練,在多年實踐過程中,反復思考,反復反思,方能獲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