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欒 森 牛廣宇 曲 佳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國蔓延,至今已有7個多月,當前我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然而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波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沖擊波延宕政治、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只要還有一個國家沒有有效控制疫情,這場戰斗就不會結束,唯有團結協作、攜手應對,人類社會才能戰勝疫情。本文將結合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的具體防控經驗來探討如何在疫情帶來的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攻堅戰、持久戰。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突發的疫情給經濟社會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生產密集型行業、高杠桿高負債行業、供給驅動型行業和傳統服務行業受影響較大,約45%的被統計企業第一季度營業收入下降近50%。為了盡可能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各地紛紛出臺援企穩崗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與此同時,企業也積極開工復產、堅定務實發展,為經濟平穩有序發展注入力量。盡管如此,各行各業仍面臨諸多困難,各單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受到巨大考驗,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工作也面臨著前所未遇的挑戰。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上至國家,中到企業,小到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受疫情影響,研究院也面臨著存量項目進展變緩、增量項目受阻、現金流短缺風險、預期不確定性增加等諸多挑戰,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導致研究院面臨現金流短缺風險。首先,受應收賬款拖欠、資金周轉率下降等因素影響,研究院現金流的流動性下降,進而可能引發財務風險。其次,抗疫期間社會資本多流向醫療保障等亟需行業,疫后更多流向高附加值高杠桿行業,使得研究院的資金供應趨緊,上下游的現金流困局效應初顯。再者,穩崗保就業、應付賬款和必要經營活動等因素導致現金流呈現流出狀態,進一步給研究院帶來了較大的資金流動風險。
二是傳統業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整體盈利性變差。首先,受疫情影響,戰略規劃、工程咨詢等傳統業務不能有效開展,國家級展會和賽事不能如期召開。其次,為了繼續開展新興業務,推進轉型升級,研究院短期內需加大對技術和人才的投入,這也直接轉化成企業投資風險。再者,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研究院不得不被動降低產品和服務收益,同樣也降低了盈利能力。
專家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將與我們長期共存,抗擊病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研究探索一條以安全保障體系為基礎,以業務、財務和人力為核心的企業發展之路十分必要。
公共衛生系統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眾多要素的社會系統,其決策的難點在于公共衛生應急事件中有太多“人”的參與,這就讓公共衛生應急決策變得更加復雜多變,可以將其作為開放復雜巨系統的社會系統工程問題進行處理。
此次疫情爆發后,研究院在院領導和院黨委的安排部署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積極應對疫情,團結一致,砥礪奮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學復工。
研究院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技集團”)關于新冠肺炎預防控制工作的部署要求,快速行動到位。首先,“有組織”。研究院集體學習黨中央精神和方針,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第一時間向各下屬單位、各黨(總)支部組織部署抗疫與復工復產各項工作。其次,“有目標”。研究院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嚴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航天科技集團的通知要求,快速制定了《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積極貫徹落實集團公司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深刻認識“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重大意義。再者,“有計劃”。研究院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工作方案》,同時研究科學復工實施方案,做到目標明確、組織有力、方法適宜,確保每一位黨員和職工都執行到位。
研究院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落實科研生產攻堅戰的要求。首先,“有標準”。工作標準化是組織管理成熟度高的重要標志。研究院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復工后疫情防控實施指導手冊》,并制定復工人員管理、個人綜合疫情防控管理、人員出入疫情防控管理、召開會議疫情防控管理、餐飲疫情防控管理、差旅疫情防控管理、科研生產現場疫情防控管理、集體宿舍人員疫情防控管理、保密保衛安全疫情防控管理、疫情防控應急處理工作管理等10項細則。其次,“有紀律”。在研究院運行保障部的牽頭下,研究院下屬各所、各公司、各部門和保障中心嚴格按照研究院的統一要求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所有人員分兵把守,明確責任,種好“責任田”,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再者,“有保障”。研究院運行保障部牽頭采購物資,包括口罩、體溫計、消毒液等,對員工餐廳、宿舍等人員集中、風險較大的部位進行重點監管,要求物業公司加強對辦公區的消毒與清潔工作,員工進出辦公區采用電子測溫方式,保障全體員工能夠在安全可控的辦公環境中安心工作。
堅持疫情零報告、日報告和復工復產情況報告制度,采取多項有力措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發揮研究院在信息化技術與數據平臺方面的傳統優勢,通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確保抗疫與復工復產的效果。首先,“有方法”。研究院運用綜合信息處理平臺,保證復工復產各項工作的平穩運轉。依托微信公眾號、微信工作群等平臺保障信息暢通,第一時間將黨中央和航天科技集團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相關指示與要求傳遞給各單位,同時完成研究院基礎數據的采集與上報工作。完善員工信息填報系統,加強對員工健康狀況的監測,做到無遺漏、無錯失、無死角。其次,“有程序”。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科學復工,協調處理好4個關系,即處理好疫情防控和復工之間的關系、項目要求和實際進展之間的關系、院所和員工之間的關系、疫情帶來的計劃調整和全年工作目標之間的關系。最后,“有效果”。以目標為導向、以組織為牽引、以計劃為行動,在疫情防控期間實現“三個成效”,即切實做到疫情防控有成效、工作任務有成效、能力提升有成效。
科學防疫與復工復產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運用系統工程做到8個“有”,才能保障執行的“有效果”,即:目標是導向,計劃是總設,組織是保障,紀律是執行,程序是路線,標準是尺度,方法是途徑,效果是檢驗。在此次防疫過程中,研究院綜合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取得了較好的防疫效果,未來可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積極探索疫情常態化形勢下研究院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把防控和發展作為當前第一要務,把職工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落實“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統籌抓好“七項工作”,即全面壓實工作責任,做好人員摸排工作,制定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做好防疫物資儲備工作,嚴格執行復工責任制,嚴格確保項目進展和質量效益。
此次突發的疫情也考驗了各行各業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方法,確保在項目復工過程中,不發生輿情和安全事故,進一步深化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控成本挖潛力,守住經濟增長基本盤,創造安全穩定的內部環境,有力有序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應急管理能力顯著提升,在此次疫情“大考”面前,我國充分展示了中國力量,但是,一些組織管理中的問題與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應急管理主體的條塊分割,導致資源綜合集成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而系統工程方法提供了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實施策略為:一是堅持總體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資源與信息,建立科學決策與快速反應體系。二是運用信息化平臺提供的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力,集成各行業專家智慧,圍繞突發公共衛生事情的應急性、復雜性特點,綜合各領域信息做出最優決策和布局,進而構建保障有力的組織體系。三是構建新型動員和宣傳體系。決勝突發事件的先決條件就是反應速度、人員調集能力、輿情導向能力,即具備快速集成人員能力者則勝出,因此,需要大力研究與探索以實現實時動態監控、人人信息互通互聯,以及應急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迅捷化和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