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李青松
(貴陽市第四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02)
橈骨遠端骨折為發生在距橈骨遠端關節2cm 內的骨折,多發生于老年患者中,骨折類型包括Smith 骨折、Colles 骨折、Barton 骨折[1-2],目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使得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生率不斷提高,但目前對于閉合復位術與切開復位術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仍存在爭議,多采用手術治療,而各手術方式療效在臨床上仍存在爭議[3-4],因此本文分析了閉合復位術與切開復位術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以為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提供依據。
選擇我院2012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49 例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所有患者均行X 線及臨床確診,排除合并尺橈骨其他部位骨折者、陳舊性骨折者、存在血管、神經損傷者等。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切開復位組(25 例)及閉合復位組(24 例),切開復位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齡范圍為61 ~78 歲,平均年齡為65.2±4.4 歲,骨折原因:砸傷者8 例,交通事故傷者8 例,高處墜落傷者9 例;閉合復位組中男14 例,女10 例,年齡范圍為60 ~77 歲,平均年齡為65.4±4.5 歲,骨折原因:砸傷者7 例,交通事故傷者8 例,高處墜落傷者9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切開復位組患者采用臂叢神經阻滯脈,采用背側切口或橈掌側切口,之后將骨折端顯露出來,在直視下進行牽拉,之后采用復位鉗進行復位,選擇T 形鈦鋼板,將3 枚螺釘在骨折近端進行固定,若患者存在明顯骨缺損,可給予植骨填充缺損,固定后對患者的橈尺偏、腕關節屈伸、旋前、旋后活動進行檢查,判斷骨折穩定情況,X 線機確定復位滿意后,將切口進行關閉,術后不給予外固定,術后第1d 囑患者開始鍛煉腕關節,待愈合后將內固定進行拆除。
閉合復位組患者取仰臥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骨折端局部浸潤麻醉,兩名醫師采用牽拉提壓屈腕方式復位,其中一名術者對骨折端進行擠壓復位,復位后采用X 線觀察復位效果,患者的橈骨遠端掌尺偏角及傾角恢復,關節面平整為復位滿意,之后根據骨折類型給予小夾板、壓墊、石膏固定,患肢在屈肘90°采用三角巾進行懸吊固定,之后囑患者進行主動屈伸活動,1 周后更換石膏或調整小夾板松緊,再復查X 線,若出現移位,進行再次復位,在復位4 ~6 周后根據骨折愈合情況將石膏或小夾板拆除,囑患者加強腕關節鍛煉。
(1)對比兩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治療后患者腕關節無疼痛,骨折對位好,關節功能不能恢復,且活動不受限,兩手握力相同,掌屈、背伸<15°為優,治療后患者的腕關節偶感疼痛,兩手握力及功能接近正常,掌屈、背伸減少在15°~30°為良,治療后患者的腕關節疼痛,握力減退,掌屈、背伸減少30°~50°為中,治療后患者的腕關節持續疼痛,握力減退,背伸、掌屈減少50°為差;(2)采用X線片對比兩組患者的骨折恢復情況。
采用SPSS23.0 軟件,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s)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切開組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96.0%)顯著高于閉合復位組(72.0%),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
切開復位組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長度恢復情況優于閉合復位組,P <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骨折恢復情況(±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骨折恢復情況(±s,°)
組別 n 尺偏角 掌傾角 橈骨長度切開復位組 25 22.2±3.5 8.5±1.9 10.1±2.5閉合復位組 24 17.0±3.2 5.4±1.2 7.6±1.8 t-5.421 6.857 4.003 P-<0.001 <0.001 <0.001
老年橈骨遠端古鎮治療目的是良好復位,以免軟組織進一步損傷,目前多采用經皮穿針復位固定、閉合復位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人工腕關節置換、腕關節鏡輔助下復位固定及切開復位內固定等幾種方法[5],我院將切開復位術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中,療效顯著。
本文結果表明,切開組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閉合復位組切開復位組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長度恢復情況優于閉合復位組,主要是由于切開復位可最大顯著的恢復腕關節完整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與閉合復位術相比,切開復位術可提高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療效,改善其骨折恢復情況,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