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粵峰 蔡昊霖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廣東 深圳 518055)
踝關節骨折是臨床發生率相對較高的關節骨折類型,在關節骨折患者中所占比例達到首位,而在全身骨折患者當中占據比例大約為3.92%,踝關節骨折中,約30%的病例合并有后踝骨折。隨著對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學了解逐漸系統深入[1],對于后踝骨折應積極處理,單對于后踝骨折的處理方式還存在爭議[2]。內固定是對后踝骨折患者常用手段,又以鋼板內固定、螺釘內固定兩種手段在臨床應用頻率較高,為深入比較鋼板內固定、螺釘內固定兩種治療手段對后踝骨折患者的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影響差異[3],對我院收治后踝骨折患者臨床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報道如下。
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110 例確認為踝關節骨折伴有后踝骨折患者,盲目隨機表對其進行分組,分別設為A 組、B 組。A 組患者男性31 例,女性24 例;年齡在20~75 歲間,平均為(39.54±8.61)歲;體質量(BMI)平均為(22.35±7.95)kg/m2;受傷原因如下:高處墜落傷5 例,交通傷6 例,扭傷患者44 例;受傷距離手術時間平均為(4.31±1.32)天。B 組患者男性29 例,女性26 例;年齡在21 ~73 歲間,平均為(39.31±8.58)歲;體質量(BMI)平均為(22.33±7.89)kg/m2;受傷原因如下:高處墜落傷4 例,交通傷8 例,扭傷患者43 例;受傷距離手術時間平均為(4.29±1.16)天。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受傷原因等上述所涵蓋一般資料數據分布情況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提示組間并無顯著差異(P>0.05),可作對比。
患者后踝骨折面積大于10%,均符合內固定手術治療指征;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表示愿意配合本研究。有以下情況患者不納入研究范圍:后踝骨折面積<10%,垂直壓縮性骨折。
兩組患者均在確認經過水腫高峰后進行內固定治療,應用X 片及CT 檢查影像學確認后踝骨折情況,選腰硬聯合麻醉干預,鋼板固定組選擇側臥位,螺釘固定組選擇仰臥位。鋼板固定組(A)組,取后外側入路,暴露后踝及外踝,清除關節面碎骨塊及積血,解剖復位后踝后以鋼板固定。暴露外踝骨折塊,根據骨折水平選擇解剖鎖定鋼板或直型鎖定加壓鋼板固定,合并內踝前內側做切口,行內踝骨折復位后以兩枚空心釘固定。對于螺釘固定組(B)患者先進行外踝固定,再對內踝固定,鉗夾復位后踝后,在C 型臂X 線輔助下透視觀察復位情況,確認復位良好后以兩枚空心螺釘固定。若關節面存在碎骨塊,則通過小切口去除骨塊后再行固定。
兩組患者手術完成后1 天給予頭孢一代抗生素藥物預防感染。將患肢抬高制動。術后1 天根據病情變化鼓勵患者做髖關節、膝關節以及足趾位置活動。術后第2 天為患者行X 線片拍攝檢查復位情況。術后2 周內鼓勵患者行踝關節功能鍛煉,術后1個月開始部分負重,2 月后全負重。
兩組患者術后接受平均12 個月時間隨訪。
兩組患者在末次隨訪對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應用AOFAS 評分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以下幾個維度:自覺疼痛、穩定性、功能、活動度、韌帶,每個維度分數最高25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狀況越優越[6]。
記錄兩組患者隨訪期間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將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分析。
兩組患者在末次隨訪對生活質量應用SF-36 生活質量自評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以下幾個維度:軀體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每個維度分數最高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自覺生活質量情況越良好[7]。
對于實驗所需要應用統計學分析處理的數據輸入專業軟件SPSS20.0 進行處理,所得數據應用t以及卡方檢驗,并通過(±s)與[n(%)]做描述,如提示P<0.05 表示數據間差異存在意義。
A 組患者接受AOFAS 量表后各維度所得數據均顯著高于B 組(P<0.05),詳情請見下表1。
表1 兩種內固定治療方式對后踝骨折患者踝關節功能影響比較(±s,分)

表1 兩種內固定治療方式對后踝骨折患者踝關節功能影響比較(±s,分)
組別 n 疼痛 功能 活動度 穩定性 韌帶A 組 55 22.81±2.32 23.51±1.56 22.54±0.95 22.35±0.98 22.12±1.87 B 組 55 19.92±2.12 19.93±2.81 20.32±1.32 20.57±1.89 21.22±1.56 t -P - <0.05 <0.05 <0.05 <0.05 <0.05
A 組患者在術后隨訪期間出現并發癥情況低于B 組,但(P>0.05),詳情請見下表2。

表2 兩種內固定治療方式對后踝骨折患者術后安全性差異比較
末次隨訪兩組患者接受生活質量SF-36 量表評測,提示A組患者各維度所得數據均顯著優于B 組(P>0.05),詳情請見下表3。
表3 兩種內固定治療方式下后踝骨折患者生活質量數據比較(±s,分)

表3 兩種內固定治療方式下后踝骨折患者生活質量數據比較(±s,分)
組別 n 軀體功能 認知功能 角色功能 社會功能A 組 55 95.83±5.15 93.12±5.17 93.15±5.19 95.19±7.13 B 組 55 79.92±6.55 81.53±6.25 82.33±6.16 83.33±6.78 t - 6.584 7.114 6.948 7.358 P - <0.05 <0.05 <0.05 <0.05
表1 數據中可知鋼板內固定、螺釘內固定兩種治療方案對后踝骨折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相對而言鋼板內固定康復質量更為突出,這是因為鋼板內固定治療下患者關節面臺階較平整,復位質量好,術后在更早時間進入完全負重狀態,加快患者手術后恢復,而單純螺釘內固定治療下患者多采取閉合復位,表2 數據也提示了螺釘內固定治療下后踝骨折患者創傷性關節炎出現例數更高,與二者的復位方法及復位效果可能相關。經過分析后筆者認為兩種術式下后踝骨折患者在踝關節功能恢復的差異主要是因為鋼板內固定強度更高,關節面復位質量更好,這更有利于患者治療后的早期活動鍛煉。
本研究數據說明兩種內固定術式對后踝骨折患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為確保病情能夠得到理想控制,在手術治療期間應該充分考慮到骨折的特點和術式優劣勢,在對后踝骨折做復位處理的時候要注意到以下幾點[8]:①手術治療期間發現后踝關節面發現有關節面小骨折塊存在時,應先進行后踝骨折端分離盡量使得關節面骨折塊得以暴露,較小無法復位的骨塊予以去除,較大的進行復位,盡量不要摘除以免導致關節面缺損,改變關節面單位受力情況,導致患者術后關節退變;②對后踝復位一般采取閉合復位空心拉力螺釘固定的方法。要盡量準確的評估后踝復位質量以降低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的風險。③對于鋼板治療組,為提高后踝復位治療,可直視下復位后踝,先進行透視評估后踝復位及固定的效果,再行外踝的固定,保障后踝骨折復位質量,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踝關節功能康復時間較短以及在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少,都對鋼板內固定治療下后踝骨折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在表3 數據比較中接受鋼板內固定治療患者SF-36 生活量表各維度數據相對更高,術后自覺舒適有利于患者更好的接受手術治療方式以及術后延續干預,建立對醫護人員的信賴,更有利于術后的恢復質量與順利回歸正常生活,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對后踝骨折患者應用內固定方案(鋼板內固定、螺釘內固定)均對病情有良好的調整改善效果,相對而言在踝關節功能康復、安全性方面鋼板內固定更為優越,對術后生活質量有保障效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