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世川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 408300)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是一種因多種因素誘發的腸黏膜組織損傷導致的疾病,在中醫領域中,該病被稱為“肝胃氣痛”[1]。隨著臨床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研究的深入,臨床發現在藥物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期間,還需改變患者的飲食習慣,才能有效治愈患者的疾病,降低患者的疾病復發率。隨著祖傳醫學的興起,中西醫結合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成為臨床常用方案之一。本研究對比分析兩種不同用藥方案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效果,現研究報告如下。
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消化內科一共接收130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案將患者分為A組、B 組,每組65 例患者。A 組有男43 例,有女22 例;年齡在21 ~67 歲(44.19±5.32)歲;其中胃潰瘍有40 例,十二指腸潰瘍有25 例。B 組有男42 例,有女23 例;年齡在21 ~68 歲(44.68±5.40)歲;其中胃潰瘍有43 例,十二指腸潰瘍有22 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經胃鏡或內鏡檢查,符合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診斷標準[2];醫學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消化道腫瘤患者;合并肝腎功能嚴重不全患者;溝通障礙,精神異常患者;同時參與其他研究患者;無法配合隨訪患者。
A 組65 例給予西醫常規治療,B 組65 例給予補中益氣湯+西醫常規治療。
西醫常規治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5588 藥品規格:20mg*14 粒)口服,一次20mg,一天2 次;枸櫞酸鉍鉀膠囊(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20098 藥品規格:0.3g*20 粒)口服,一次0.3g,一天4 次(三餐前30min、睡前溫水送服)。
補中益氣湯:藥物基本方有黃芪30g、茯苓15g,黨參與白術12g,升麻、柴胡、郁金、白芍各10g,炙甘草9g,陳皮8g,當歸與枳殼6g。有淤血患者需添加檀香、丹參各10g,陽虛患者需添加制附片10g、肉桂3g,食滯患者需添加神曲、積實 l0g。藥物加水煎煮,獲取藥汁250ml,一次服用一劑。兩組患者均用藥1 月。
兩組患者的(1)用藥治療有效率,療效標準[3-4]如下,痊愈:患者的潰瘍癥狀徹底消失,停藥1 年內無疾病復發現象。好轉:患者的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上,臨床癥狀在停藥1 年內未出現。無效:患者的潰瘍面積縮小小于50%,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停藥2 月內疾病復發。
本次研究所獲取的數據全部計入Excel 表格中,然后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藥物治療有效率與疾病復發率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在統計學值P<0.05 時,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B 組65 例的藥物治療有效率96.9%大于A 組78.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藥物治療有效率比較
B 組65 例停藥1 月、停藥3 月、停藥6 月、停藥12 月的疾病復發率0、1.5%、4.6%、9.2%小于A 組的疾病復發率6.2%、10.8%、21.5%、27.7%(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停藥1 個月、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的疾病復發率比較[n(%)]
現代醫學認為,潰瘍的形成與患者機體內的保護因子減弱、攻擊因子過強相關。所以西醫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時,往往從抑制人體胃酸分泌、保護胃腸道黏膜、降低功能因子的攻擊力、增強防御因子的防御功能、減少并消滅HP 等出發。為保證藥物治療效果,西醫多采用聯合用藥方案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5]。
但我國祖傳醫學認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與過分疲勞、飲食不調、外感六邪等因素相關,該病不僅涉及胃部與十二指腸,還涉及患者的肝臟、脾臟等重要臟器,患者的病機為氣滯血瘀、脾虛肝郁。所以,在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時,應從化瘀活血、補中益氣、理氣解郁、清解熱毒等出發。補中益氣湯是一種具有健脾益氣、固本培元、補養氣血、清熱燥濕等功效的中藥湯劑,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可有效補養患者脾胃,促進氣血運行,可降低患者停藥后的疾病復發率[6]。
綜上可知,中西醫結合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具有理想效果,可降低患者的疾病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