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霞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產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妊娠期糖代謝異常是臨床上常見的妊娠合并癥之一,其中子癇前期為多發并發癥,對母嬰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1]。此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9 年1 月—12 月期間收診的50 例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并發子癇前期孕婦,旨在探討該病癥對母嬰妊娠結局的影響,以便更好的進行預防及控制,降低妊娠風險性,報道如下。
對我院于2019 年1 月—12 月期間已確診為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并發子癇前期的50 例妊娠女性進行隨機選取,作為實驗組研究對象,選取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50 例孕婦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孕婦年齡范圍介于23 ~36 歲之間,孕齡均值(26.4±3.2)周;對照組孕婦年齡范圍介于22 ~35 歲之間,孕齡均值(26.7±3.4)周;兩組研究病例間一般資料具有均衡性(P>0.05)。
1.2.1 妊娠病糖代謝異常的診斷標準:(1)糖尿病合并妊娠(DM):妊娠前已確診為糖尿病或孕期發現糖代謝異常情況,產后復查時仍存在異常情況,已達到非孕期內科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妊娠期糖尿病(GDM):口服葡萄糖進行耐量試驗(OGTT),實驗1 項結果均達到或超過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
1.2.2 子癇前期的診斷標準:根據第九版《婦產科學》中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劃分標準。
(1)既往具有服用干擾妊娠婦女體內葡萄糖代謝水平的藥物史的患者;(2)存在有原發性高血壓、精神類、免疫系統等疾病的患者;(3)存在吸煙、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4)存在羊水異常、多胎妊娠、胎兒畸形等癥狀的患者。
觀察評估兩組孕婦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早產、酮癥、羊水過多、產后出血等結局;觀察評估兩組新生兒不良結局,包括生兒窒息、低體重兒、圍產兒死亡、畸形等結局。
文中所涉及數據錄入SPSS20.0 軟件進行測驗,孕婦及新生兒不良妊娠結局即計數資料應用(%)表示,施以卡方檢驗,P<0.05 以示統計差異顯著。
實驗組孕婦早產、酮癥及羊水過多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剖宮產、產后出血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孕婦不良結局比較[n,(%)]
實驗組新生兒窒息、低體重兒及低血糖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圍產兒死亡、畸形、巨大兒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新生兒不良結局比較[n(%)]
研究發現,在妊娠期糖代謝異常情況下,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以致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此時機體為保證體內血糖水平的正常而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從而發生高胰島素血癥,繼而導致血壓升高,因此,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癥狀下常多發子癇前期等并發癥[2-3]。此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孕婦早產、酮癥及羊水過多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新生兒窒息、低體重兒及低血糖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并發子癇前期孕婦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孕婦,而這些不良結局的增加可能均與血糖波動異常、疾病復雜化等因素有關[4]。因此,臨床上對于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的孕婦,應及時采取對癥措施控制血糖變化,加強對孕婦的血壓監測,最大限度上減少子癇前期的發生[5]。
綜上所述,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合并子癇前期孕婦中,母嬰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更高,臨床應提高對妊娠期血糖的監測及控制,以減少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并發子癇前期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