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 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結核科 山東 青島 266300)
耐多藥結核病(簡稱MDR-TB)是指肺結核患者至少對異煙肼、利福平兩種一線抗結核藥具有耐藥性[1]。我國肺結核疾病情況嚴峻,肺結核病人傳染性高,治療過程緩慢復雜,其中耐多藥性肺結核最為嚴重,化療用藥受限且療效不佳[2]。本次課題旨在探究使用纖維支氣管鏡介入方法配合常規治療方案治療耐多藥性肺結核的臨床效果。
收集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期間在我院確診的耐多藥性肺結核患者56 例,隨機平均分成介入組28 例和常規組28 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平均病程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所有患者篩選入組當天在本院進行X 線放射片檢查肺部病灶陰影大小。
常規組患者予耐多藥性肺結核的常規治療方案,即6Z Am Lfx PAS Pto/18Z Lfx PAS Pto 方案(Z-吡嗪酰胺,Am-阿米卡星,Lfx-左氧氟沙星,PAS-對氧基水楊酸,Pto-丙硫異煙胺)。
介入組患者在進行耐多藥性肺結核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再給予纖維支氣管鏡介入給藥的治療方法[3]。纖維支氣管鏡介入給藥操作概要:麻醉后從鼻腔進鏡,到達病灶部位,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局部清理分泌物,將盛有1mL 泛影葡胺藥物的導管經活檢孔注入病灶, 然后沖洗清理異物,再注入抗結核凝膠(主要成分有異煙肼、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退鏡后囑患者靜臥一小時。治療每2 周進行1 次,連續治療10 ~15 次。
治療結束后復查患者X 線胸片,測量病灶大小,與入院時胸片所示病灶作比較,進行療效評價,評價標準如下:
顯著效果:病灶范圍減小≥1/2;有效:病灶范圍減小<1/2;無效:病灶范圍無明顯變化;惡化:病灶范圍較前擴大。
總有效率=(顯著效果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介入組總有效率為89.28%,明顯高于常規組的64.28%,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評價比較[n(%)]
耐藥性肺結核出現的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包括用藥方案不當、治療不充分或患者不遵醫囑用藥等因素,使得部分患者結核菌發生耐藥突變[4]。其中耐多藥性肺結核指至少對異煙肼、利福平兩種一線抗結核藥物有耐藥性,加大了治療難度,加劇了患者的病痛感受和經濟開銷, 也降低了生活質量[5]。
有研究資料表示[5],肺結核患者支氣管病灶多有水腫和黏膜充血表現,加之病灶表面有痰沫等分泌物覆蓋,使化療藥物療效被降低,而耐多藥肺結核的患者即使進行化療方案也收效甚微,治愈率僅在50%左右[6]。而利用纖維支氣管鏡清理病灶表面附著物后,直接將化療藥物導入病灶內,可以達到提高局部藥物濃度的目的, 并能夠有效清除異物,凈化肺部空洞[7]。
本次課題研究發現,使用纖維支氣管鏡介入給藥配合化療方案,對耐多藥性肺結核治療有效率可達到89.28%,病灶范圍明顯縮小,惡化幾率低,有效改善了患者病情,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