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倫莉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空軍醫院腫瘤血液科 四川 成都 610021)
肺癌是全球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并且有著較高的發病率。每年的肺癌患者超過160 萬,其中大約有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然而有一半的患者在進行初次診斷的時候就已經是晚期,因此在對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主要目標就是緩解患者的各種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進而有效增加患者的生存時間[1]。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分析探討克唑替尼治療中國ALK 融合基因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5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期間收治的30 例ALK 融合基因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按照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15 例。其中參照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人數比為8:7;平均年齡為(35.15±12.12)歲。觀察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9:6;平均年齡為(35.28±12.45)歲。兩組ALK 融合基因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年齡、性別資料等的對比并不顯著,未呈現出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參照組
該組使用培美曲塞治療,用藥劑量為500mg/m2,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第一天,把藥物溶解在100 毫升的生理鹽水中,對患者實行靜脈滴注,滴注的時間要超過10 分鐘。21 天為一個周期,患者口服葉酸,用量為400μg/d,在患者化療結束之后的21 天以及使用培美曲塞的前一周,在患者的肌肉內注射維生素B12,用量為1000μg 每次,每隔9 周對患者實行一次治療。在使用培美曲塞的前一天、當天以及第二天,患者都要口服地塞米松,每次4 毫克,每天兩次。
1.2.2 觀察組
該組使用克唑替尼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口服250 毫克克唑替尼膠囊,每天兩次,分為早晚服用。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在患者進行服藥的過程中,需要整粒進行吞服,不要咀嚼,不要溶解,也不可以將膠囊打開服用。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按照實體瘤療效判定標準將其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病情穩定以及病情進展。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病情穩定)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P<0.05 時即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3.33%高于參照組60.00%,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患者的毒副作用總人數為2 例,占比13.3%,低于參照組的8 例,占比53.3%,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毒副作用狀況對比
隨著當前我國肺癌的病死率不斷升高,這也就代表著肺癌在我國已經變成了一種非常嚴重的惡性腫瘤疾病[3]。肺癌患者在發現了自身疾病的時候,很多都已經到了晚期階段,因此對其所進行的治療效果不夠顯著,而對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緩解自身的相關癥狀以及痛苦,增加患者的生存時間,所以在臨床中通常是實行化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一定的治療[4]。
ALkali 因主要是在非小細胞肺癌所進行的治療中有著一定意義的靶點,但是通常情況下,臨床患者都會存在一定的腦轉移,尤其是在ALK 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發病率相對較高[2]。克唑替尼主要是控制ALK 受體中的氨酸激酶,臨床相關研究表示,這種藥物對患者血腦屏障有著比較低的通透性,因此對患者進行腦轉移治療的過程中沒有產生顯著的治療效果,但是大部分的臨床報道顯示,在使用克唑替尼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提高腦轉移患者的臨床療效[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和參照組相比,使用克唑替尼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相對較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在對ALK 融合基因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克唑替尼的有效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并且安全性較高,有著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克唑替尼在ALK 融合基因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應用,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并且有著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