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鵬慧 ,李小艷 ,焦 茹 ,鄧 妍 ,王創云
(1.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太原030009;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Willd)別名南美藜、奎藜、奎奴亞藜,屬1 年生藜科雙子葉植物,原產于南美洲,是印加人的主要糧食作物,被稱為“糧食之母”。藜麥蛋白含量高于普通谷物,尤其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礦質營養、維生素E、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物質[1-2],營養豐富。目前,藜麥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地開發利用前景較高[3]。
藜麥是我國引進的新型農作物,近年來,在我國甘肅、山西、青海、河北、吉林等地已開展了大面積的栽培生產[4-5],在藜麥化學組成、營養成分、種質資源、栽培技術等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工作,育種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藜麥為異源四倍體(2n=4x=36)[6],自然異交率為 10%~17%,群體的基因組成多為雜合型,遺傳不穩定。而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能夠保持母本的遺傳性狀,解決藜麥優良品種有性繁殖性狀分離的問題。俞涵譯等[7]研究了藜麥莖段愈傷組織的誘導及優化體系;曹寧等[8]研究了藜麥莖段愈傷組織分化和不定芽增殖。目前,國內有關藜麥組培快繁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
本試驗以藜麥帶腋芽莖段為外植體,針對腋芽誘導、不定芽增殖、生根和移栽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期深入探索藜麥再生組培與快繁體系的建立,為生產中短期內快速繁殖優質藜麥種苗提供一定技術支撐。
供試藜麥材料為HQ1,由山西華青藜麥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提供。以藜麥幼苗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為母本,切取直徑0.3~0.7 cm 莖段作為外植體。
1.2.1 外植體的準備與消毒 將外植體材料去除葉片,用軟毛筆蘸取飽和洗衣粉水將其清洗干凈,然后流水沖洗30 min,剪成長度為1.5~2.0 cm 的帶腋芽莖段(腋芽上下至少保留0.5~1.0 cm);然后,在超凈工作臺中,用75%的酒精浸泡30 s,再用0.1%HgCl2進行常規消毒處理 3、5、7、9、11、13 min,隨后用無菌水漂洗6 次,每次3 min;后立刻接種于MS 基本培養基上,每個處理接種30 瓶,每瓶1 個外植體。接種后7~10 d 統計外植體的污染率、成活率及死亡率,分析0.1%HgCl2不同消毒時間處理的效果。
1.2.2 誘導腋芽萌發 將生長狀態良好的無菌單芽莖段接種至MS 附加有不同濃度細胞分裂素6-BA、生長素NAA 的初代誘導培養基上(表1),研究6-BA 和NAA 對藜麥腋芽萌發的影響,以篩選適宜的初代培養基。每處理10 瓶,每瓶2 株,重復3 次。接種7 d 后觀察腋芽萌發情況,統計萌芽率。

表1 激素配方篩選試驗設計
1.2.3 增殖培養 將腋芽萌發的初代苗切成帶1~2 個葉片的莖段,接種于增殖培養基上。培養基以 MS+NAA 0.2 mg/L 為對照(CK),添加質量濃度分別為 0.5、1.0、2.0 mg/L 的細胞分裂素 6-BA 和KT,共設6 個處理,即A.6-BA 0.5 mg/L;B.6-BA 1.0 mg/L;C. 6-BA 1.5 mg/L;D. KT 0.5 mg/L;E. KT 1.0 mg/L;F.KT1.5 mg/L,以探究不同激素不同濃度對不定芽增殖的影響。每處理10 瓶,每瓶3 株。15 d后,觀察增殖情況,并統計增殖系數。
1.2.4 生根誘導 將高度為3~5 cm 的健壯芽苗轉接至1/2 MS 附加不同質量濃度生長素IBA(0、0.5、1.0 mg/L)、NAA(0、0.5、1.0 mg/L)的培養基中進行生根培養。每處理10 瓶,每瓶3 株。15 d 后觀察生根情況,并統計生根率。
1.2.5 馴化移栽 選擇根長2~4 cm、株高5 cm 以上、長勢健壯、根系良好的藜麥生根組培苗,溫室中煉苗7~14 d;然后洗凈根部培養基,迅速移栽至已充分消毒的基質中,基質設置5 種處理,分別是河沙、草炭土、蛭石、蛭石+草炭土體積比為3∶1 和蛭石+草炭土體積比為2∶1。每處理10 瓶,每瓶3 株。移栽后置于通風、散光環境中養護,保持溫度20~23 ℃、空氣濕度80%~100%。20 d 后統計成活率并觀察生長狀況。
1.2.6 培養條件 以上培養基附加蔗糖30 g/L、瓊脂 8 g/L,pH 值 5.8;培養溫度(20±2)℃,空氣濕度70%~80%,光照強度2 000 lx,光照時間13 h/d。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03 和SPSS 19 軟件進行Duncan 檢驗和方差分析。
接種3 d 后,部分處理外植體材料不同程度出現黏液狀菌落,且隨時間的延長,污染數量逐漸增多,菌斑面積擴大;15~25 d,污染數量不再上升;但是接種 7 d 后,9、11、13 min 消毒處理的少量外植體材料顏色由綠轉黃,繼而變為褐色、黑色,最后枯死。
由表2 可知,酒精消毒時間保持不變時,隨著HgCl2處理時間的增加,外植體污染率逐漸降低,其中,HgCl2處理3 min 的污染率最高,達43.3%,且與其他5 個處理間差異顯著;HgCl2處理13 min 污染率為0,但死亡率最高,為33.3%,且與其他各處理間的差異達顯著水平;HgCl2消毒處理9 min 成活率最高,為83.3%,但與HgCl2消毒處理7、11 min間差異不顯著,與另外3 個處理間差異顯著。選擇成活率最高的處理即75%酒精30 s+0.1% HgCl29 min 作為藜麥腋芽最佳的滅菌方案。

表2 不同消毒處理對外植體的影響
培養8~10 d,各個處理腋芽開始膨大,出現淡綠色圓突狀芽點;25 d 后芽點陸續萌發展葉,多數腋芽萌發的嫩莖長4~7 mm;30 d 后芽可長至10~23 mm,基部直徑3~5 mm。從表3 可以看出,處理7(培養基為 6-BA 1.5 mg/L+NAA 0.5 mg/L)的萌芽率最高,達90%,該處理下,發芽最快,芽飽滿且長勢好。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表 4),6-BA、NAA 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對藜麥腋芽萌發均有顯著影響,F值由大到小依次為 261.083(6-BA)、28.583(NAA)和5.958(二者的交互作用),說明6-BA 對腋芽誘導的影響最大,NAA 次之,二者的交互作用最小。

表3 不同激素誘導藜麥腋芽的萌發情況

表4 不同濃度6-BA 和NAA 組合腋芽萌芽率的方差分析
為進一步探明不同因素各水平間的差異情況,采用新復極差法(Duncan)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表 5),6-BA 不同水平中,1.5 mg/L 的萌芽率最高,且相對于1.0、0.5 mg/L 對藜麥腋芽萌發明顯提高,并達到差異顯著水平;NAA 不同水平中,0.5 mg/L的萌芽率最高,且與1.0、0.1 mg/L 間差異達顯著水平,說明 1.5 mg/L 6-BA、0.5 mg/L NAA 對藜麥腋芽萌發作用較強。

表5 6-BA、NAA 各水平的差異顯著性分析
綜上,確定藜麥腋芽誘導的最佳培養基為MS+6-BA 1.5 mg/L+NAA 0.5 mg/L。
培養13 d 后,無菌莖段開始出現新芽;25 d 左右多數處理的不定芽數量逐漸增多,生長狀況不一;繼續培養,部分不定芽陸續抽出莖、葉。
由圖1 可知,添加激素的培養基中,不定芽增殖系數至少是對照(0.6)的3 倍以上,且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同一種激素隨著濃度的增加,不定芽增殖系數呈逐漸上升趨勢,但1.0、2.0 mg/L 這2 個梯度間差異不顯著,二者較0.5 mg/L 梯度差異均顯著;6-BA 較 KT作用明顯,1.0、2.0 mg/L 6-BA 的不定芽增殖系數顯著高于同一梯度KT 的增殖系數;6-BA質量濃度上升至2.0 mg/L 時,增殖系數最高,為4.9,但是芽苗纖弱、葉片小,長勢較弱。因此,MS+6-BA 1.0 mg/L+NAA 0.2 mg/L 是最適宜的增殖培養基。
培養15 d 左右,陸續可見從試管苗基部分化出少量白色不定根;約25 d 后,分化較早的不定根又產生須根,根長約2~5 cm。從表6 可以看出,生長素為0 mg/L(CK)時,試管苗生根率僅為16.7%,不定根數量較少,生根慢,且與其他處理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同一濃度水平的IBA,單獨使用與IBA和NAA 配合使用相比,生根率差異不顯著;同一濃度水平的NAA,NAA 和IBA 配合使用的生根率顯著高于NAA 單獨使用;生根率隨著IBA 濃度增加而增加,即1.0 mg/L>0.5 mg/L>0。當IBA為1.0 mg/L時有愈傷組織產生,不定根由愈傷組織發出,根易折;當 IBA 為 0.5 mg/L、NAA 為 0 時,生根率為 76.7%,但不定根數量多,根較粗壯,移栽成活率較高。綜合考慮生根率、不定根數量及根長等因素,確定藜麥適宜的生根培養基為1/2 MS+IBA 0.5 mg/L。

表6 不同培養基對藜麥生根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圖2),蛭石與草炭土混合基質的移栽成活率、生長高度較河沙、草炭土、蛭石的效果明顯,且差異達顯著水平;蛭石+草炭土體積比為3∶1 處理的組培苗成活率為93.3%、生長高度為2.86 cm,達到最佳效果,與蛭石+草炭土體積比為2∶1 處理相比差異達顯著水平;草炭土的組培苗成活率最低,僅有58.3%;河沙的生長高度最小,為1.32 cm。因此,適合試管苗移栽的基質為蛭石和草炭土體積比為3∶1。
植物組織培養中,獲得無菌體系是組培成功的首要條件[9]。本研究以藜麥幼苗期帶腋芽莖段為外植體材料,采用75%酒精消毒處理30 s、0.1%的HgCl2不同時間梯度消毒,隨HgCl2消毒時間加長,污染率逐漸降低,消毒效果明顯;但過度消毒會加重外植體傷害程度,造成外植體失活死亡,腋芽啟動受到影響。因此,綜合考慮消毒后外植體材料的成活情況,確定75%酒精消毒處理30 s、0.1%的HgCl2消毒處理9 min 是藜麥帶腋芽莖段的最佳消毒方案,該條件下,成活率達83.3%,長勢良好。
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的種類與濃度是芽誘導、增殖及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細胞分裂素、生長素能明顯促進腋芽啟動與生長。有研究表明,6-BA 對不定芽誘導起主導作用,添加適量6-BA 有利于不定芽的形成[10-12]。生長素NAA 對不定芽誘導效果并不是隨NAA濃度的升高而增強,與生長素特性有關[13]。在一定范圍內,高濃度細胞分裂素6-BA 與低濃度生長素NAA 有利于芽的形成。本研究表明,當培養基中 6-BA 為 1.5 mg/L、NAA 為 0.5 mg/L 時,藜麥誘導率最高,達90.0%,且芽萌發最快,芽體飽滿,色澤綠。
本研究表明,高濃度6-BA、KT 與低濃度NAA的激素組合的藜麥試管苗帶芽莖段的增殖系數較高。這與洪森榮等[14]在香果樹上的試驗結果基本一致。細胞分裂素對不定芽的增殖有促進作用,其中,6-BA 的增殖作用較KT 好,這與孫駿威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表明,MS+6-BA 1.0 mg/L+NAA 0.2 mg/L 增殖培養基中,藜麥不定芽增殖系數最高,為4.9,芽苗健壯,長勢良好。
大量研究表明,生長素在生根培養中占據主導地位,不同種類、不同濃度生長素的誘導生根能力存在明顯差異[16-17]。本試驗中,不添加生長素時,藜麥組培苗生根率僅有16.7%;單獨添加IBA、NAA及二者配合使用均能有效誘導藜麥組培苗產生不定根,但IBA 處理較NAA、IBA+NAA 的生根率高,生根效果好,根粗壯;IBA 為1.0 mg/L 處理的生根率較IBA 為0.5 mg/L 處理高,但不定根發自愈傷組織,根易折,移栽后植株成活率降低[18-19]。因此,確定藜麥誘導不定根的最佳培養基為1/2 MS+IBA 0.5 mg/L。
馴化移栽是植物組織培養最為關鍵的階段,移栽基質要求疏松、透氣、透水,有一定肥力[20]。本研究表明,藜麥組培苗在5 種不同移栽基質中的成活率、生長情況差異明顯。蛭石∶草炭土體積比為3∶1 時,移栽成活率可達93.3%、生長高度為2.86 cm,原因可能是由于草炭土營養豐富、保肥能力好,而蛭石透水透氣性強,二者比例恰當,有利于藜麥幼苗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