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娟 顏慧燕
(揚州市中醫院 心血管科 江蘇 揚州 225002)
近幾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加重,這使得冠心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冠心病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存在多種并發癥、后遺癥,而且死亡率較高,該疾病發展的終末期為心衰,這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臨床中針對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主要采用藥物控制,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屬于常用藥[2]。本文就主要分析了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并在2017 年8 月—2019 年6 月期間對我院的80 例冠心病患者進行了觀察,詳細內容如下。
以我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在2017年8月—2019 年6 月期間進行,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行常規治療+阿司匹林,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每組40 例患者。觀察組中分別有男性和女性患者11 例、29 例,年齡范圍53 ~87 歲,平均數據(68.3±1.4)歲,病程周期1.6 ~9 年,平均數據(5.2±0.7)年;對照組中分別有男性和女性患者13 例、27 例,年齡范圍55 ~86 歲,平均數據(67.8±1.7)歲,病程周期1.1 ~10 年,平均數據(5.4±0.9)年。患者及家屬同意本次研究,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次研究,經統計學檢驗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比較。
所有患者均給予冠心病規范化治療,以他汀類藥物降低患者血脂,使用硝酸甘油擴張心血管,以β 受體阻斷劑類藥物改善心肌循環。對照組在以上基礎上給予阿司匹林治療,每次100mg,每天一次,晚上口服。觀察組在以上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每次75mg,每天一次,早晨空腹口服。兩組患者均在持續治療三個月后觀察療效。
參照以下標準評估患者療效:臨床癥狀消失,缺血性ST 段超過0.10mV 或恢復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改善,缺血性ST 段超過0.05mV,并逐步恢復正常為有效,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40×100%。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RP 水平。
研究以SPSS20.0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表示研究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數據達到了97.50%,較之對照組的85.00%高,數據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治療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CRP 水平分別是(26.59±4.99)%、(4.27±0.33)mg/L,其數據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n 血小板聚集率(%) 血清CRP 水平(mg/L)觀察組 40 26.59±4.99 4.27±0.33對照組 40 35.37±3.61 6.77±1.02 t-9.0161 14.7487 P-0.0000 0.0000
冠心病屬于心血管疾病,其發病機制比較復雜,研究認為環境、遺傳、年齡等對于該疾病的發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冠心病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嚴重疾病[3]。由于冠心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因此,對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療,必須注重療效和安全性。臨床中治療冠心病的藥物比較多,一般多采用聯合用藥方式的治療,效果比較顯著。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較高,而對照組較低。阿司匹林屬于非甾體抗炎藥,具有抗炎、鎮痛等作用,可以緩解冠心病心絞痛,同時改善患者心肌炎性反應,降低血管炎性[4]。氯吡格雷是一種ADP 受體拮抗藥,主要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本藥在臨床中常被用于治療心肌梗死、中風等血管類疾病。因此,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CRP 水平降低[5]。在聯合用藥下,可以交叉藥物作用,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而單獨用藥,對于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脂代謝的作用比較小,所以療效較差。
綜上所述: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冠心病療效確切,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減輕炎性反應,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