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元
(煙臺愛麗美婦產醫院 山東 煙臺 264000)
高齡孕產婦是指年齡在35 歲以上的初產產婦。臨床研究表明,女性年齡超過35 周歲后,身體機能會逐漸下滑,產婦出現各類妊娠期合并癥的概率更高,會增加分娩風險[1]。本研究為進一步研究觀察高齡孕產婦的妊娠結局和分娩結局,抽取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初產婦進行了臨床研究,結果發現高齡孕產婦出現不良妊娠結局和分娩結局的概率更高,現做如下報道。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在2018 年4 月—2019年4 月間于我院婦產科入院待產的初產婦中抽取64 例進行臨床研究。為便于臨床研究的順利進行,所有研究對象均根據年齡的大小進行分組處理,其中年齡≥35 歲的28 例孕產婦被設為觀察組,年齡<35 歲的36 例孕產婦則被設為對照組。在觀察組中,年齡35 ~46 歲,平均年齡(38.62±2.15)歲;孕周30 ~39 周,平均孕周(36.12±1.44)周。對照組中,年齡23 ~34歲,平均年齡(27.04±2.33)歲;孕周30 ~39 周,平均孕周(37.03±1.38)周。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生產干預護理。產婦入院后自行挑選滿意的助產士,由助產士對產婦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及全程陪護。在產前,助產士應當主動拉近與產婦間的關系,陪伴產婦熟悉醫院環境,并安撫產婦的情緒,使產婦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面對生產。產中,助產士應當對產婦的宮縮狀態進行觀察,并評估產婦的分娩危險性,指導產婦深呼吸,并合理利用宮縮進行用力。對于分娩危險性較大的產婦應當及時聯系產科醫生進行會診,必要時應轉為剖宮產。產后,助產士應當告知產婦分娩情況,安撫產婦的情緒,并予以產婦會陰清潔,避免感染等產后并發癥的出現[2]。
應用臨床統計的方式對兩組孕產婦的早產、胎盤植入、妊娠期合并癥、前置胎盤、流產、產后出血、巨大兒、新生兒畸形和新生兒窒息等指標的發生例數進行記錄。
應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研究對象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和不良新生兒結局發生率差異進行比較,軟件版本為SPSS22.0,應用(%)表示本研究中各項計數資料并進行卡方檢驗,若P<0.05 則表示組間差異有意義。
經統計學的軟件對組間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數據進行驗證處理后發現,觀察組孕產婦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要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n(%)]
經統計學的軟件對組間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數據進行驗證處理后發現,觀察組孕產婦的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要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產婦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比較[n(%)]
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會逐漸下滑,免疫力也會隨著降低,更易導致疾病的出現,這一現象在女性妊娠期間也有所體現[3]。臨床研究表明,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妊娠期合并出現并發癥的概率也會更高,更易導致不良妊娠結局和分娩結局的出現[4]。在我國,隨著計劃生育措施的施行,晚婚晚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高齡產婦占比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大量35 周歲甚至40 歲以上的女性選擇妊娠[5]。這一現象的出現導致不良妊娠結局、分娩結局的概率提升,不利于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和產婦的健康。本研究為進一步研究高齡孕產婦的妊娠結局和分娩結局,對比了在我院婦產科待產的不同年齡孕產婦妊娠及分娩情況,結果發現:高齡孕產婦出現不良妊娠結局和分娩結局的概率更高,易導致妊娠期并發癥、早產、流產和新生兒畸形等不良結局的出現。為避免上述情況的出現,應當強化對于高齡女性的健康宣教,幫助高齡女性明確妊娠和分娩時可能存在的分娩,并做好高齡孕產婦的身體檢測和護理工作,避免不良妊娠及分娩結局的出現。
綜上所述,高齡孕產婦因身體機能的退化,發生不良妊娠結局和分娩結局的概率更高,應當加強對于高齡孕產婦的身體狀態監測,并進行重點看護,避免不良妊娠及分娩結局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