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肅非
(銅梁區中醫院 重慶 402560)
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為研究樣本,分別實施不同的手術治療措施,分析改良TLIF 技術與PLIF 手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療效,詳見下文。
研究樣本選取為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以手術方式為分組依據,對照組36例,病歷資料顯示:男女性別比例13:23,年齡區間50 ~68 歲,平均(59.65±2.35)歲;治療組36 例,病歷資料顯示:男女性別比例15:21,年齡區間51 ~68 歲,平均(59.54±2.28)歲,所有患者入組前均以簽署調研意愿書。
對照組接受PLIF 手術,全麻插管,選側臥體位,與棘突中央位置打開切口,置入椎弓根螺釘,切除棘上、棘間多余韌帶組織,行全椎板切除減壓、神經根減壓,借助專用的手術器械清理管錐間隙,于1/3 處位置置入減壓骨粒,并于椎管中央放置型號合適的椎間融合器,完成內固定,經透視檢查,確認固定物位置無誤以后進行止血、沖洗操作,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1]。
治療組接受改良TLIF 手術,基礎操作相同,切口打開以后,選擇有下肢神經根性癥狀的一側,鑿除責任節下關節突、上關節突部分,去除椎間孔部分,切除同側椎板下50%~60%的部分,對神經根管、椎管中央管實施減壓操作,借助專用的手術器械清理管錐間隙髓核、纖維環組織、軟骨組織等,于1/3 處位置置入減壓骨粒,于后方放置椎間融合器,經影像學成像,在對側實施開窗減壓,進行止血、沖洗操作,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2]。
手術過程中手術兩組患者相關的手術指標數據,經過處理以后用作組間對比。
使用VSA 量表分別評定患者腰部、腿部疼痛程度評分,并進行數據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分析中,治療組患者手術用時(18.65±18.55)min;與對照組患者(123.32±20.35)min 相比較,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患者術中出血量(152.51±32.12)ml;與對照組患者(322.25±50.35)ml 相比較,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分析(±s)
組別 例數 手術用時(min) 術中出血量(ml)治療組 36 118.65±18.55 152.51±32.12對照組 36 123.32±20.35 322.25±50.35 t-1.0176 17.0528 P-0.3124 0.0000
手術實施前,兩組患者在腰腿疼痛評分方面的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的時間內,兩組患者術后腰腿疼痛評分均明顯下降,且治療組患者腰部VAS 評分(1.59±0.61)分相較于對照組患者(3.52±0.65)分占優,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治療組患者腿部VAS 評分(2.12±0.52)分相較于對照組患者(2.65±0.54)分占優,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腰腿疼痛評分數據分析(±s,分)

表2 兩組患者腰腿疼痛評分數據分析(±s,分)
組別 例數 腰部VAS 腿部VAS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治療組 36 6.38±0.78 1.59±0.61 7.15±0.82 2.12±0.52對照組 36 6.52±0.81 3.52±0.65 7.22±0.85 2.65±0.54 t- 0.7470 12.9908 0.3556 4.2419 P- 0.4576 0.0000 0.7232 0.0001
腰椎管狹窄癥屬于腰椎管部位的神經功能障礙,患者腰椎管出黃韌帶的增生、小關節的增生、椎間盤膨出、腰椎管骨性退變等均可能導致腰椎中央管、神經根管受到壓迫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臨床癥狀通常以間歇性跛行、臀、腿、無力,會陰部位異常感覺、大小便功能受到影響等。PLIF、TILF 術式是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術式,兩種術式均達到神經減壓、責任節融合固定、維持脊柱生物力學結構的目的[3-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分析中,治療組患者手術指標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說明改良術式在手術效率與患者生理狀態方面的改良均有著極大的進步;兩組患者術后腰腿疼痛評分均明顯下降,且治療組患者相較于對照組患者占優,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說明手術效果良好。
綜上訴述,在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治療中,改良TLIF 手術措施有效的縮短了手術用時,降低了出血量,改善了患者生理體征,使得患者在術后的腰腿疼痛評分顯著降低,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