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略
(協和江北醫院心內科 湖北 武漢 430100)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所收錄的48 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進行研究,通過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隨機數表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24例,對照組男性11 例,女性13 例,年齡51 ~74 歲,平均年齡(62.55±5.24)歲,觀察組男性14 例,女性10 例,年齡52 ~81 歲,平均年齡(63.28±6.15)歲。對比兩組患者各項一般資料,性別及年齡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具有可比性。
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相關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含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癥狀;②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病癥。③知情條件下資源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者;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其他疾病導致心功能異常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藥物使用進行病癥治療,包含:強心劑、利尿劑、硝酸脂、阿司匹林、β 阻滯劑等藥物。
觀察組患者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在進行手術前需要服用氯吡格雷600mg 以及阿司匹林300mg,隨后為患者采用冠狀動脈造影術進行造影,通過選取符合患者血管的導絲以及支架,從患者右橈動脈和右股動脈進入,通過導絲對患者的血管進行引導,于患者的患病位置進行球囊擴張,在球囊擴張至一定程度后,可置入支架進行支撐,患者的血液流動速率達到標準情況則完成治療,在必要情況下,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可置于臨時起搏器對患者的血流情況進行輔助,術后需要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進行抗血小板治療[1]。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對比。
觀察兩組患者各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心功能判斷指標包含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室短軸縮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數四項心功能指標,觀察治療6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指標變化。
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統計,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統計所有接受治療患者的心率失常發生率、出血發生率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6 個月后進行匯總。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39.78±5.58mm優于對照組患者47.71±6.97mm;對照組患者左室收縮末期內徑26.68±4.36mm 優于對照組患者47.71±31.84±5.82mm;對照組患者左室短軸縮短率29.84±2.65(%)優于對照組患者22.48±3.44(%);對照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53.21±4.78(%)優于對照組患者45.21±4.32(%)(P<0.05),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變化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變化對比(±s)
組別 n 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mm)左室收縮末期內徑(mm)左室短軸縮短率(%)左室射血分數(%)觀察組 24 39.78±5.58 26.68±4.36 29.84±2.65 53.21±4.78對照組 24 47.71±6.97 31.84±5.82 22.48±3.44 45.21±4.32 t - 4.351 3.476 8.303 6.083 P - 0.000 0.001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發應發生率20.83%低于對照組患者45.83%(P<0.05),患者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有關研究表明,該病癥的傳統藥物治療無法作用于已形成梗死現象的患者,只要對其進行血運重建,即可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介入治療作為一種較新的手段,通過采用支架的置入和球囊擴張的方法對患者狹窄的血流通道進行疏通,可迅速改善患者血運,促使冠狀動脈血管的功能恢復,從而改善患者病癥[2]。
本文通過選取48 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的心功能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發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患者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方式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提高臨床治療效率,同時能夠抑制常規藥物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對該病癥患者的治療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介入治療的方式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提高治療效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時該方式還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臨床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