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飛
(肇東市人民醫院介入科 黑龍江 肇東 151100)
近年來有較多研究顯示介入治療阻塞性疾病療效較好,本文探討了介入支架治療腦梗塞疾病,治療效果顯著,具體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7 年9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110 位腦梗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表法將其等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5 例患者。實驗組行介入支架治療,其中男31 例,女24 例;年齡為52.8 ~79 歲,平均年齡為(62.8±7.1)歲。對照組行靜脈溶栓治療,其中男32 例,女23 例;年齡為51.5~78.5 歲,平均年齡為(63.5±6.7)歲。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腦梗塞診斷標準;(2)年齡>18 歲;(3)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對該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手術禁忌癥者;(2)伴有心、肝、腎或肺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3)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者;(4)一般資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對照組行靜脈溶栓治療,使用rt-PA(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按照0.9mg/kg 的標準用藥,最大量為90mg。其中總劑量的10%采用靜脈推注,其余90%的劑量在1 小時內靜脈點滴。溶栓后24 小時內不得使用抗凝藥。實驗組行介入支架治療,麻醉效果達到后穿刺健側股動脈,置管用Seldinger 法穿刺并置入鞘管,在Cobro 造影導管配合下將超滑導絲送至血栓部位,交換Uni*Fuse 溶栓導管并插入血栓中,將血栓閉塞段置于溶栓導管兩標記間。柔軟的導管送入到各級腦動脈,再沿著導管將支架送到腦血管的閉塞處和狹窄處,進行取栓、支架置入等手術操作。術后進行常規護理。
(1)記錄兩組患者得血管再通情況,計算并比較兩組患者總有效率。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是顱內出血和其他位置出血。(2)mRS 評分量表用來衡量腦梗賽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評分,分數越低恢復狀況越好。評分標準為:0 完全沒有癥狀;1 有癥狀但未見明顯殘障;2 輕度殘障;3 重度殘障;4 重度殘障;5 嚴重殘障;6 死亡。
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包處理年齡、性別、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有效率等計數資料通過%率構成比描述,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4.5%)高于對照組(67.3%),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3.6%)低于對照組(56.4%),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兩組患者治療前mRS 評分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mRS 評分均降低,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RS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R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實驗組 55 4.89±0.67 1.20±0.31對照組 55 4.91±0.63 2.71±0.59 t-0.313 10.694 P-0.752 0.000
腦梗死又稱腦梗塞、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腦梗塞常見的癥狀有頭痛、頭暈、眩暈、惡心、嘔吐或感覺說話聲音不清楚表達能力下降,甚至昏迷。口眼出現歪斜,出現面癱和舌癱、吃飯喝水不能夠自理。肢體偏癱或輕度偏癱的身體癥狀、身體的部分感覺喪失、走路不穩,腿和胳膊無力、尿失禁等[3]。
本研究中,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4.5%)高于對照組(67.3%),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3.6%)低于對照組(56.4%)(P<0.05)。由此可知,介入支架治療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提升治療有效率,并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具有較好的預后效果。胡楊真[4]在其研究中也發現,介入支架治療腦梗塞患者的有效率高達93.33%,約高于常規溶栓治療組27%,與本文的實驗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mRS 評分差異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mRS 評分均降低,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介入支架治療組的mRS 評分優于靜脈溶栓組,可知介入支架治療對患者傷害更小,使其神經功能恢復更好。介入技術是目前開通血管較好的治療手段,治療過程不用開刀,手術微創,支架植入能迅速的打通血管,恢復血液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