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羽 周海英 唐艷
(重慶市酉陽縣人民醫院 重慶 648800)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月經量增多、痛經以及子宮出血等,嚴重時會導致患者不孕、整體健康下降。隨著女性壓力的增大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增多,子宮肌瘤發病率呈現每年增長的趨勢,目前臨床上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這讓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難度增加[1-2]。大量的研究表明,子宮肌瘤主要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升高有密切的關系,而米非司酮作為一種與激素拮抗劑,在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直以來,米非司酮的使用劑量存在一定的爭議。為了進一步明確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特將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診的124 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期望為子宮肌瘤臨床治療藥物的使用劑量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現作如下的分析報道。
124 例子宮肌瘤患者均是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診的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1)所有的患者入院后經過超聲檢查均確診為子宮肌瘤;(2)自愿接受本次治療研究,簽署了相關的治療知情書;(3)對治療藥物無禁忌癥;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性婦科疾病;(2)患者精神類疾病,有溝通障礙的患者。研究組62 例患者的年齡為23 ~47 歲,平均(35.9±3.4)歲,病程6 ~20 個月,平均(13.1±1.6)個月,疾病詳情:單發性子宮肌瘤患者例數38 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有24 例;子宮肌瘤間肌瘤、漿膜下肌瘤以及黏膜下肌瘤的例數分別為(37、13、12)例;對照組62 例患者的年齡24 ~49 歲,平均(36.1±2.8)歲,病程7 ~21 個月,平均(14.3±0.4)個月,疾病詳情:單發性子宮肌瘤患者例數40 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有22 例;子宮肌瘤間肌瘤、漿膜下肌瘤以及黏膜下肌瘤的例數分別為(35、17、1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的服藥時間均在晚飯后1h 服用,治療周期為1 個月。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藥物劑量為25mg/次,每日服用1 次。
1.2.2 研究組
研究組的藥物劑量為12.5mg/次,每天服用1 次。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經B 超檢查,患者的病灶消除,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灶面積有所縮小,且縮小面積≥50%;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病灶無明顯的縮小,病情有加重趨勢。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
不良反應比較指標:皮疹、頭暈、惡心嘔吐。
血清激素水平比較指標:后雌二醇(E2)、血清促卵泡素 (FSH)、黃體生成素(LH)、孕激素(P)水平。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87.10%高于對照組85.4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68,P>0.05),見表1。

表1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4.84%低于對照組17.7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13,P<0.05),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和對照組的E2、FSH、LH、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血清激素水平比較(±s)

表3 血清激素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E2(pmol/L) FSH(μg/L) LH(IU/L) P(nmol/L)研究組 62 159.34±47.66 12.59±3.11 13.66±3.44 5.11±1.06對照組 62 158.33±47.12 12.26±3.04 13.44±3.54 5.20±1.10 t - 0.119 0.597 0.351 0.464 P - >0.05 >0.05 >0.05 >0.05
子宮肌瘤在女性臨床疾病中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上治療以手術方式為主進行治療,但是這種侵入性的操作方式對患者的身體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手術治療方式對女性的生育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多數的患者會采取保守方式進行治療。同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子宮肌瘤患者多數伴有孕、雌激素受體表達過度的現象,這對疾病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會導致肌瘤進一步增長,不利于患者病情改善[4]。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保守方式是服用米非司酮,治療的原則是降低患者體內孕激素水平,米非司酮是一種抗孕激素藥物,具有良好的抗孕激素效果,可以有效的阻斷患者子宮中的孕酮與受體結合,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米非司酮可以降低孕激素和孕酮的活性,阻止子宮肌瘤的進一步生長[5]。但是臨床上對米非司酮的使用劑量上一直頗有爭議,如何控制服用劑量是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研究重點。
本次研究發現,接受治療研究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差異,表明劑量不同均可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導致子宮肌瘤的原因主要有方面,一方面是患者本身的雌性激素過高,另一方面是患者幼稚間細胞細胞分化沒有完成,而米非司酮在臨床中移植被用于抗孕,具有良好的抗孕酮活性,有效的抑制患者肌瘤細胞的分裂,實現子宮肌瘤逐步萎縮的的臨床治療目的[6]。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可以看出,接受小劑量的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劑量治療組,表明小劑量的米非司酮在臨床應用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主要的原因就是常規劑量的米非司酮在應用中不但會影響藥物的使用效果,而且會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造成影響,這種情況下,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采用小劑量的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可以在發揮米非司酮臨床藥效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體積血液中米非司酮的濃度,進而實現控制藥物產生毒副的作用,有效的避免和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7]。比較兩組患者的E2、FSH、LH、P 水平可以看出,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在降低患者的E2、FSH、LH、P 水平方面無差異。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施以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在臨床治療效果上,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均可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