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偉 夏杰南
(1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1420)
(2 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 重慶 401420)
偏頭痛主要是指發生于一側或兩側顳部搏動性頭痛,具有反復發作特點,頭痛同時可伴有嘔吐、疲勞等表現,由于疾病發作頻率較高,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臨床以止痛藥物治療為主,其雖然能夠緩解疼痛情況,但是,停藥后會再次復發,且長期用藥會造成其他不良反應,大量研究與臨床經驗發現,中西醫聯合治療效果良好[1]。本次研究納入68 例偏頭痛患者,采取不同用藥方案治療,對比分析療效。
納入2019 年1 月—12 月期間68 例偏頭痛患者,以“隨機雙盲法”將納入主體分為兩組,對比組(34 例,常規西藥):男11 例、女23 例,年齡21 ~67 歲,均值數(51.4±5.7)歲;研究組(34 例,加用川芎茶調散):男12 例、女22 例,年齡20 ~68 歲,均值數(51.7±6.1)歲;納入主體符合偏頭痛中西醫診斷指南與標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研究風險,均為自愿參加研究,主動簽訂協議書,研究在開展之前,通過醫院倫理委員后審核批準,兩組基本資料信息用統計學軟件計算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對比組(34 例,常規西藥):尼莫地平片,每次40mg,每天3 次,治療2 個月。
研究組(34 例,加用川芎茶調散):尼莫地平片用藥與對比組一致,川芎茶調散基礎處方:細辛3g、防風5g、白芷6g、羌活6g、甘草6g、川芎12g、荊芥12g、薄荷12g,若患者頭痛情況嚴重,加僵蠶6g、全蝎6g;若患者伴有頭暈情況,加鉤藤8g、天麻8g;若患者出現嘔吐表現,加半夏9g、白術9g;上述藥物加水煎熬取汁,分兩次服用,每日1 劑,治療2 個月。
兩組于治療期間注意規律生活,按時作息,避免過度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情況,護理人員告知其誘發和加重頭痛癥狀的食物、行為等,進行預防和避免,同時,科學合理飲食,堅持規律鍛煉,減少頭痛發作,促進康復。
觀察與分析對比組、研究組臨床療效和恢復指標,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顯效:頭痛癥狀、其他伴發表現基本全部消失;有效:頭痛癥狀、其他伴發表現有所緩解,發作頻率降低;無效:頭痛癥狀、其他伴發表現較治療前無任何改善與好轉[2]。
用SPSS24.0 軟件計算處理研究中所涉及的一切數據信息,計量資料(±s),t檢驗,計數資料(n,%),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91.18%(31/34)高于對比組70.59%(24/34),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治療期間研究組頭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均少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恢復指標對比(±s)
組別 n 頭痛發作次數(次) 持續時間(min)研究組 34 21.33±4.58 24.46±2.98對比組 34 30.56±6.27 31.25±3.09 t-6.9314 9.2228 P-0.0000 0.0000
偏頭痛病因較多,包括遺傳、代謝、藥物、飲食、精神等因素,其中,大約有6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某些食物、藥物,比如:熏肉、巧克力、味精等,也會誘發偏頭痛,此外,情緒緊張、強光等均有可能誘發和加重偏頭痛。臨床治療目的在于減輕或者緩解頭痛癥狀,防止再次復發,常規西藥雖然能夠緩解頭痛癥狀,發揮一定治療效果,但是治療后容易再次復發。傳統祖國醫學將偏頭痛歸屬至“頭風”范疇,當外感風邪、氣郁瘀滯,造成風邪上腦、氣血不暢、經絡受阻,不通則導致頭痛,因此,治療應以“祛風邪、行氣血、通經絡”為主[3]。川芎茶調散是一劑疏散外風方藥,出自《局方·卷之二治傷寒》,方中藥物多為辛溫之品,川芎屬于臣藥,辛溫香燥,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功效,是治療頭痛的主要藥物;細辛、防風、以及荊芥屬于臣藥,能夠疏散風邪、散寒止痛,羌活、薄荷具有散表寒、祛風濕、止疼痛等作用,甘草為使藥,旨在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川芎茶調散中藥物還具有消炎、改善微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1.18%(31/34)高于對比組70.59%(24/34),差異顯著,P<0.05;治療期間研究組頭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均少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川芎茶調散,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分析原因在于中醫治療偏頭痛歷史悠久,具有一定優勢,中西藥聯合使用,可以發揮協同作用,起到標本兼治目的,從而能夠從根本上緩解和消除偏頭痛發生機制,改善癥狀。
綜上,針對偏頭痛患者,應用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能夠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減少頭痛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