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維
(四川省廣漢市中醫醫院 四川 廣漢 618300)
痔瘡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肛腸疾病,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手術的方式來切除病灶,進而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但術后患者常伴有肛緣周圍水腫、疼痛,影響創面愈合,且易導致結締組織增生,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影響術后恢復。因此在術后需積極預防及處理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熏洗法作為一種特色療法,可使藥物借助溫熱之力直達病灶,擴張皮下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降低肌肉及及結締組織張力,緩解平滑肌痙攣,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2]。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熏洗在痔瘡術后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以我院2019 年7 月—12 月收治的148 例痔瘡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的診斷標準[3],自愿接受手術及術后治療,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傳染性疾病、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相關藥物過敏史、腫瘤及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其中男80例,女68 例,年齡21 ~68 歲,平均(45.86±3.62)歲,病程1 ~21 年,平均(10.42±2.34)年。根據手術順序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n=74)和研究組(n=74),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
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甲硝唑、頭孢呋辛靜脈滴注等常規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苦參湯加減熏洗,組方:苦參免煎顆粒40g,川芎免煎顆粒30g,蒲公英免煎顆粒、黃柏免煎顆粒各20g,蒼術免煎顆粒、野菊花免煎顆粒、蛇床子免煎顆粒、地膚子免煎顆粒各15g,川椒免煎顆粒10g。將諸藥加入1000mL沸水溶化后取藥液置于熏蒸桶中,控制溫度在70℃時,囑患者熏蒸,待溫度降至38 ~40℃后坐浴,每次15min,每日2 次,連續治療7 天。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前后創面疼痛、水腫改善情況。
顯效:治療后肛緣疼痛癥狀完全消失,水腫面積減少80%以上;有效:治療后肛緣疼痛顯著緩解,水腫面積減少30%~80%;無效:治療后肛緣疼痛癥狀無明顯改善,水腫面積減少30%以下,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治療總有效率[n(%)]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水腫、VAS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癥狀評分變化(±s,分)

表2 治療前后癥狀評分變化(±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 n 時間 水腫評分 VAS 評分研究組 74 治療前 4.78±0.16 6.58±1.43治療后 0.34±0.13*# 0.75±0.18*#對照組 74 治療前 4.80±0.22 6.64±1.32治療后 1.12±0.23* 1.52±0.24*
水腫、疼痛是痔瘡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時影響術后恢復。高錳酸鉀坐浴等方式盡管具有一定緩解作用,但效果常難以滿足臨床預期。中醫認為,痔瘡為氣血瘀滯、濕熱蘊結所致,術后常因氣血凝滯、經絡阻滯、濕熱下注而引發水腫、疼痛[5]。苦參湯方中苦參清熱燥濕、消腫散結;地膚子、蛇床子清熱利濕;黃柏清熱解毒;川椒清熱燥濕;野菊花、蒲公英消腫止痛;諸藥聯用共奏清熱燥濕、利水消腫、行氣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苦參湯加減熏洗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局部組織炎性水腫,緩解疼痛癥狀。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水腫、VAS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苦參湯加減中藥熏洗可有效緩解創面水腫、疼痛癥狀,療效確切,對促進痔瘡患者術后恢復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