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嶠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為呼吸內科常見病,患者病程長,且多伴有呼吸困難癥狀[1]。急性發病并接受治療后,患者需于家中攜帶呼吸機進行無創通氣,以保證各器官供氧充足,預防缺氧性壞死,改善預后[2]。家庭護理期間,受健康知識匱乏等因素的影響,患者的無創通氣依從性往往較差,且自我護理能力低[3]。有研究指出,實施延續護理,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改善護理效果。選取本院收治的COPD 穩定期患者中,隨機選取60 例作為樣本,觀察了延續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文于本院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COPD 穩定期患者中,隨機選取60 例作為樣本,隨機分組,觀察組(n=30),男15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58.5±13.2)歲,平均病程(5.6±1.8)年。對照組(n=30),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59.9±12.4)歲,平均病程(5.8±2.0)年。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①確診COPD。②疾病處于穩定期。③接受無創通氣。④自愿參與。⑤無禁忌癥(昏迷、呼吸衰竭、面部創傷、咯血)。
1.3 方法
1.3.1 無創通氣方法:兩組患者無創通氣方法一致:①出院后,患者均給予低流量鼻面罩吸氧,氧流量1.0-2.0 L/min,10-15 h/d。②選擇S/T 模式,呼氣壓力12-20 cmH2O、氧濃度<50%、RR 維持在16-20 次/min。③囑患者自行監測或由家屬監測各項體征,及時發現風險,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處理。
1.3.2 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電話隨訪,觀察組實施延續性護理,護士應于患者出院時,對其聯系方式進行收集,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社區宣傳、家庭訪視等方式,實施延續護理。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培訓:護士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培訓,宣傳COPD 無創通氣健康知識。具體包括呼吸機的使用方法、常見問題、病情監測方法、運動與休息、復診等。②家庭訪視:護士每月應至少訪視2 次,詳細記錄患者的病情。初次訪視時,應對患者的生活環境、康復需求以及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應主動與患者溝通,獲取患者的信任,為未來護理計劃的制定及實施奠定基礎。此外,護士還應囑患者嚴格控制飲食,戒煙戒酒,依從用藥,適當運動,保持睡眠充足,依從復診,減輕病情。護理計劃實施的過程中,護士應觀察實施效果,及時根據其中的漏洞,調整護理計劃。③病情觀察:護士應囑患者或其家屬于家中對病情進行觀察,及時發現風險。需觀察的內容,包括生命體征、瞳孔情況、大小便情況、嘔吐物情況,以及皮膚黏膜的變化情況等。如發現異常,需避免私自處理,應立即與醫護人員聯系。④治療護理:護士應囑患者于家中定時飲水,間歇松開鼻面罩,減輕皮膚損傷,提升舒適度。⑤心理護理:針對焦慮、恐懼情緒嚴重者,護士應給予心理護理,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通過打電話以及家庭訪視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給予其心理支持,使其治療信心得以增強,提升其依從性。⑥生活護理:護士應囑患者于家庭無創通氣期間保持室內潔凈、舒適,條件具備者可對空氣進行消毒。家屬應按時幫助患者清潔身體,保證口腔清潔,及時更換衣物及床單,定期修剪指甲。患者應做好保暖,確保飲食營養充足,應多休息,降低機體各器官耗氧量,減輕病情,改善預后。
1.4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康復情況、護理滿意度。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 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血氣指標對比。觀察組護理后PaO2(87.8±1.7)%、PaCO2(46.9±2.0)%、RR(18.9±2.0)次/min,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血氣指標對比(±s)

表1 患者血氣指標對比(±s)
組別 階段 PaO2(%) PaCO2(%) RR(次/min)觀察組 護理前 59.9±2.0 78.9±3.4 28.5±1.1護理后 87.8±1.7 46.9±2.0 18.9±2.0對照組 護理前 60.2±3.6 80.3±1.8 29.6±1.0護理后 70.5±2.2 70.3±1.6 23.3±1.6
2.2 康復情況對比。觀察組并發癥占3.3%、再入院率3.3%、依從性96.7%,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康復情況對比[n(%)]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教育、訪視、治療、心理及生活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s,分)

表3 護理滿意度(±s,分)
組別 教育 訪視 治療 心理 生活觀察組 23.5±1.0 24.1±0.4 20.1±1.2 21.5±2.4 22.9±2.1對照組 16.5±0.9 17.0±1.1 13.5±0.6 14.5±3.3 13.0±1.7 P <0.05 <0.05 <0.05 <0.05 <0.05
COPD 患者接受家庭無創通氣,可持續性的減輕呼吸困難癥狀,改善血氣指標,促進病情好轉。針對患者所實施的常規護理,需于院內進行。護士雖可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照顧,但當患者出院后,則僅可通過隨訪的方式了解其病情。脫離了專業的護理后,患者易因缺乏自我護理能力,而導致病情加重,對預后的改善造成不良影響。本文研究發現,實施常規護理后,與護理前相比,患者血氣指標小幅度改善。本組患者并發癥占20%、再入院率23.3%、依從性70%,提示護理效果差。本組患者教育、訪視、治療、心理及生活護理滿意度低。
為進一步改善COPD 患者的預后,本院實施了延續護理,且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與常規護理相比,延續護理具有持續性強的優勢。當患者出院后,仍可得到專業的護理,這對患者病情的好轉,具有重要價值。本院所實施的延續護理,主要包括教育、訪視、治療、心理及生活護理等內容。針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培訓,有助于提升其家庭護理能力,提升護理方法的科學性。定期進行家庭訪視,可及時發現護理問題,明確患者的護理需求。實施治療護理,可促進血氣指標改善。實施心理護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從性[4-5]。實施生活護理,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研究發現,實施延續護理后,與常規護理相比,患者血氣指標大幅度改善,并發癥減少,再入院率降低,依從性提高,護理效果更佳。進一步觀察發現,本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與未實施延續護理者相比同樣更高,優勢顯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證實了延續護理在家庭無創通氣COPD 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實施延續護理,有助于提升家庭無創通氣COPD 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增強其自我護理能力,改善血氣指標,減少并發癥,預防再入院,提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