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高峰,張玉良
(吉林省榆樹市閔家鎮衛生院,吉林 榆樹 130405)
腹股溝斜疝簡稱疝氣,是普外科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引發該疾病的原因是由各種因素引發機體腹腔內各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缺損處。腹股溝斜疝具有進行性特點,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根據目前的醫療水平,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手段為修補術,但修補術有多種。傳統疝修補術對患者身體創傷較大,術后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影響預后效果。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無張力修補術獲得大多數醫生和患者的認可,廣泛應用臨床治療中。該手術形式產生的創口小,術后能更快痊愈,且術后不易引發并發癥,安全性高[1]。為尋求最優的治療方式,本文對85 例腹股溝斜疝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對不同手術方式的治療結果進行總結,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意見,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至我院治療的85 例腹股溝斜疝患者,依據雙盲法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2 例和研究組43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齡25-75 歲,平均(51.63±7.21)歲,病程0.5-15 年,平均(8.24±2.85)年;斜疝7 例、直疝11 例、單側17 例、雙側7 例。研究組中男23 例,女20 例,年齡23-74 歲,平均(51.77±7.18)歲,病程0.8-13 年,平均(8.54±2.74)年;斜疝10 例、直疝10 例、單側15 例、雙側8 例。上述資料中的組間數據經統計學分析顯示P>0.05,說明可公平比較,對比研究成立。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修補術治療。具體操作:患者入手術室后取仰臥位,使用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11020558,北京市永康藥業有限公司)實施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逐層切開腹外斜肌腱膜,使得疝囊頸完全暴露,于疝囊高位處實施結扎,操作時盡量避開血運豐富處,以免損傷神經功能,操作完畢后逐層閉合切口。研究組患者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具體操作:患者入手術室后取仰臥位,使用2%利多卡因實施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剪開提睪肌和腹外斜肌腱膜,完全暴露疝囊,切開疝囊,游離至內環口,于其高位處結扎。根據內環口實際大小,選擇合適的網片并置入其中,縫合并固定。選擇精索后方及腹外斜肌腱膜下方,放置疝修補片,切口與精索內環方向一致,縫合并固定。于恥骨結節處縫合,距離<1 cm,確保平整性。手術結束時將腹外斜肌腱膜縫合,重建外環口后逐層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①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皮下積液、切口感染、陰囊血腫等并發癥指標。②治療效果。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消失,且預后效果良好,未出現并發癥則表示痊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預后效果基本良好,有并發癥發生但情況發生極少則表示顯效。患者較治療前情況有所改善,預后有所改善,出現輕微并發癥則表示有效。患者病情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甚至更加嚴重則表示無效。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患者人數。
1.4 統計學分析。將收集的85 例腹股溝斜疝患者數據資料通過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χ2檢驗治療有效率計數資料[n(%)];t檢驗年齡等計量資料(±s)。P<0.05象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組間對比情況如表1,研究組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2.2 治療效果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及組間對比,研究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χ2=5.308,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在普外科臨床治療中,腹股溝斜疝疾病較為常見,該病發病原因復雜,其發病機制主要是腹股溝區管壁較薄,在解剖缺陷等影響下會降低腹壁強度,破壞腹腔內氣壓平衡而發病[2]。腹股溝斜疝需較長的治療周期,且易反復,會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目前修補術是目前治療腹股溝斜疝的主要方式,將腹股溝的薄管壁進行縫合實現治療[3]。傳統修補術會損傷患者腹部結構,且易損壞神經組織,術后感染率較高,術中切口位置張力升高,會增加疼痛感甚至撕裂傷口,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4]。無力疝修補術則主要通過人工材料恢復其腹股溝后壁功能,手術時能有效避開神經組織處以及血運豐富處,術中對鄰近組織的損傷程度較低,術后并發癥少,更安全[5-6]。本研究對85 例腹股溝斜疝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分別進行傳統疝修補術以及無張力疝修補術。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數據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研究組治療有效率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優勢更明顯,能減低患者術后出現皮下積液、切口感染、陰囊血腫等并發癥的幾率,安全性高,能提高治療效果,具有臨床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