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趙寶林,張志明
(德惠福陽醫院,吉林 德惠 130302)
胸腰段脊柱骨折主要為T11-L2 位置骨折,生理解剖結構分析可知胸腰段脊柱多位于后凸、前凸銜接位置,也為脊柱骨折多發位置。常規性疾病治療方式較多,均可為不同程度骨折患者提供有效內固定。但隨著內固定材料改善,生物力學研究持續深入,胸腰段脊柱骨折內固定方式也持續完善?,F階段臨主要治療方式有兩種分別為跨傷椎固定以及經傷椎固定,兩種治療方式均有一定效果,但具體采用何種方式治療卻有較大爭議[1]?,F選取我院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不同治療方式的效果,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3 月至2018 年9 月我院收治的87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對照組43 例,男23 例,女20 例,年齡28-57 歲,平均(35.26±1.06)歲,受傷椎體T119 例、T1212 例、L116 例、L26 例;觀察組44 例,男23 例,女21 例,年齡27-57 歲,平均(35.32±1.12)歲,受傷椎體T1110 例、T1212 例、L115 例、L27 例,患者基礎性數據并無較大差異,可對比分析。納入標準:①2 d 之內骨折創傷患者,②通過胸腰椎正側位X 線以及CT 檢查確診患者,③傷椎后凸Cobb角20°-40°患者,④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骨質疏松、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②合并其它椎體骨折患者,③嚴重神經損傷患者。
1.2 方法?;颊呔M行氣管插管麻醉,取俯臥位,以傷椎為中心作8 cm 大小正中切口,深度為傷椎棘突,并分離椎旁肌,暴露上下節傷椎。上下臨近椎體位置進針,每節椎體均需置入2 根椎弓根釘,同時將4 根椎弓根釘保持在同一線。對照組為跨傷椎內固定,在各種操作完成之后縱向鏈接鈦棒固定于4 根椎弓丁,采用撐開器矯正傷椎和脊柱畸形。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操作基礎上與傷椎椎弓根位置置入椎弓根釘,置入過程中注意和傷椎健側需形成一定角度,盡可能避免骨折終板,置入深度也需注意其它4 根椎弓釘。對骨塊突入椎管、后柱骨折壓迫脊髓患者則需采用椎板切除降低。同時將鈦棒依據正常脊柱生理曲線進行預彎之后固定于5根椎弓根釘上,采用鈦棒撬動幫助傷椎前緣恢復高度,并利用鈦棒弧度促使傷椎側腹自行產生推頂力,矯正脊椎后凸畸形。出現突入椎管、骨塊清除,為患者進行骨折植骨融合。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變化,其中主要分析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狀況。②對比兩種治療方式下矢狀位Cobb 角變化,其中主要分析術前和術后3 個月、6 個月、取釘后角度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數據,χ2檢驗患者臨床基礎性資料(%、n),以t檢驗觀察指標和療效指標等計量資料(±s),P<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種治療方式下患者各指標變化。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無較大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變化(±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變化(±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h)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43 101.25±7.34 17.21±2.16 425.34±21.40觀察組 44 102.62±6.34 17.35±3.08 421.35±23.54 T - 0.932 0.245 0.827 P - 0.177 0.404 0.205
2.2 對比兩種干預方式下患者矢狀位Cobb 角狀況。觀察組患者術后6 個月和取釘后矢狀位Cobb 角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種干預方式下患者矢狀位Cobb 角狀況(±s)

表2 對比兩種干預方式下患者矢狀位Cobb 角狀況(±s)
組別 治療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 取釘后對照組 27.13±2.61 2.32±1.03 5.34±1.25 8.63±1.24觀察組 27.124±2.53 2.25±1.12 3.24±1.14 4.67±1.31
胸腰段脊柱骨折主要目的為恢復脊柱功能,解除脊髓和神經壓迫。對此種疾病常規性治療為跨傷椎內固定,此種治療方式主要原理為傷椎臨近椎體弓根位置置入椎弓根螺釘,通過鈦棒撐開、加壓,并在韌帶牽拉基礎上進行傷椎復位有效促使脊椎結構重建。對比多為學者研究結果發現,跨傷椎內固定主要為間接性固定,對于前后縱韌帶單側斷裂以及鄰近椎間盤撕裂患者均有良好效果[2-3]。但此種治療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易于失去韌帶牽拉后對傷椎夾板擦汗恒作用力,繼而嚴重影響骨折矯正。多數分析認為單純依靠鈦棒進行撐開復位時會使得臨近椎間盤傳導內固定復位力缺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分析可知,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傷椎多需承受脊柱大量負荷,同時也需通過內固定降低負荷促使傷椎恢復[4]。但跨傷椎內固定時主要為4 根椎弓根釘短接內固定,因此促使傷椎上下平面固定,術后形成懸掛效應,但也有強度不足的問題。主要原因為內固定之后螺釘需承受較大應力,患者康復期也需作出較大動作繼而可加速脊柱活動量使得螺釘引發疲勞變形嚴重影響預后效果。
傷椎固定主要優勢為,經傷椎椎弓根以及上下椎體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釘予以固定,此種方式可極大提升脊柱軸向壓縮和旋轉同時也提升穩定性。由于傷椎分擔一定重力,因此可促使鈦棒應力負荷降低且為均勻分布狀況,便于傷椎低負荷環境下愈合。同時經傷椎內固定主要為三平面固定,因此可有效防止懸掛效應所引發的固定強度差問題,也可提升穩定性。[5]且在術中鈦棒予以預彎操作,因此更為符合脊柱生理曲線,也可形成推頂作用,便于骨折復位,矯正。分析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和出血量上并無較大差異。因此可知兩種手術方式整體流程和治療步驟并無較大不同。但對比恢復效果時發現,觀察組患者矢狀位Cobb角顯著更低,以此可知恢復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進行經傷椎固定治療時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無嚴重出血狀況,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