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蔚
(安徽安慶市第六人民醫院,安徽 安慶 246000)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自身特點,其一般具有一定的無自主約束能力,甚至于具有暴力傾向,所以我國大部分精神病患醫院仍然是封閉或者半封閉的管理模式。這就使得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與家庭隔離、與社會脫節。家屬的探視對患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心理支持,但是探視也雙面性,適宜的探視能夠安慰患者促進疾病的康復,反之不當的探視輕則影響患者的情緒,導致患者情緒不安;重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于帶來嚴重的不良事件[1]。因此,加強對患者的探視者的管理全過程管理尤為重要。
詳細了解患者病情,為進一步分析探視行為對封閉病情精神病人的影響,筆者統計了2019 年1-6 月份本病區病例和探視行為的統計和分析,2019 年1-6 月共有患者226 人?次,探視共計1806 次,根據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測評,探視后造成病人病情加重、反復的有89 次,占比達到4.93%,嚴重影響了病情治療與控制。對上述不良探視進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見表1 所示。

表1 造成探視不良后果的原因分析統計(n,%)
統計可得知,探視后造成病情惡化原因中以“不合時宜的探視”、“過于頻繁探視”、“探視中行為(語言)不當”中居多數,所以在后續的護理管理工作中對于探視,需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通過進一步分析,梳理上述不良情況發生的探視階段,對于不良后果的誘因進行統計,結果如表2。

表2 造成探視不良后果的階段分析統計(n,%)
上述分析對于后續護理重點具有重要意義,做到風險能控、可控、在控,確保對探視行為的全過程管控,促進精神病患者康復。
2.1 探視前的宣教。鑒于大多數探視者對精神病有關知識了解甚少,因此在探視前護士應耐心宣傳精神科探視制度,對每一個病人的精神癥狀以及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接待探視者時為病人解決生活上的各種需要,并詢問病人是否有盼望家人的愿望,根據每一個病人情況,對是否適合探視進行評估,對于不宜探視的主動說明原因。研究顯示,處于急性期狀態的精神病患者不宜探視,因為此期患者精神癥狀明顯,不能接受和理解家屬探視是對他們的關心,有時還會在病態的支配下對家屬產生誤解,認為家屬加害、監視,強制其住院等而產生敵對情緒,誘發情緒不穩,易激惹,導致沖動傷人等危險行為。或過于依賴家屬,糾纏家屬而不安心住院,導致對治療護理不合作,因此對急性精神癥狀的患者而言,探視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會刺激患者,使其情緒不穩,癥狀加重。對于適合探視的,應該在探視前主動向其介紹病人目前病情、治療方案及在醫院的表現,并深入了解探視者和病人的社會關系,對病人的態度,講明接觸病人時應注意的事項,建議交談的內容,避免刺激言語,具體指導探視者接觸病人和與病人交談的技巧,多安撫、勸慰、理解,提供一定的物質與心理的支持,對探視規定進行簡要闡述。
2.2 探視中的管理。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探視所帶物品、交談內容均能直接影響到病人的情緒和行為,所以對探索中的過程管理是核心環節。一是需要檢查探視者所帶的物品。探視時所帶的雨傘、一次性筷子、玻璃杯、不銹鋼勺子等都被視為危險物品,一旦患者在探視時突發沖動,可作為自傷傷人的工具,家屬可能事先不理解其利害關系,對我們的檢查工作不耐煩或不配合,接待的工作人員應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讓家屬認識這些物品的危害性,并嚴禁將此類物品帶給病人,以免發生意外,特別是打火機這類易忽視的物品,尤其對精神癥狀不穩定、自知力缺失的患者,探視所帶物品應由工作人員檢查,并代為管理,避免事故隱患。二是規范探視者的行為和語言,對于患者的發病原因進行簡析,由于精神病患者一般情緒較為亢奮,所以宜使用平和語氣交談,規避受刺激的話題。對個別行為粗魯的探視,給予嚴厲制止并及時終止探視,以免加重病人的病情。面對病人時表現出哭泣、焦慮等負性情緒,甚至訓斥病人的探視者,需解釋不良情緒對病人的影響,使其情緒保持穩定,不要將家庭瑣事告訴病人,避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2]。三是一旦病人出現情緒不穩或沖動行為,立即終止探視,以穩定病人情緒,對否認有病、要求回家的病人耐心解釋、轉移其注意力、設法動搖病人的病態思維,使其能認識到自己的病情,安心住院治療。
2.3 探視后的總結。探視結束后應立即檢查病人及房間有無危險物品,謹防漏網之魚。并觀察患者的言行舉止、情緒變化,主動與患者交談,了解其思想動態,及時做好相應的心理護理,做好交接班,適當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若出現興奮、抑郁等跡象,要及時報告主治醫生,調整藥量同時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幫助病人控制自己的情緒。探視后應及時了解探視者對病人的評價對治療效果評估,由于精神病病人病程長,難以治愈,病情易反復的特點,應恢復家屬對病人的信心,緩解家屬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護士也應向病人了解家屬對病人的態度,了解病人目前的心理狀況以及對探視者的要求,及時收集信息對病人的狀態做動態掌控。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致殘率高,單純的藥物治療和護理難以全面康復,必須采用藥物-心理-社會綜合性康復措施。為延緩住院精神患者的精神衰退、減少精神殘疾、減輕社會負擔,護理人員采取積極的康復措施,而影響預后最為重要的是家庭照顧[3]。有的家屬因為患者病情反復發作,承受著經濟與心理雙重壓力而有厭煩情緒,將患者置于醫院不聞不問,對此類家屬,我們護理上應加強與家庭溝通,加大對家屬的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力度,讓家屬了解精神病的性質、癥狀表現和康復因素,以及家屬配合的重要性,使其轉變對精神患者探視的態度,對患者多些體諒和理解,多些關懷和愛心。有一部分家屬又過于關注患者住院期間的情況,頻繁探視。本研究中由此種情況導致的不良探視比例高達28.1%,對這類家屬,我們應告知頻繁探視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影響,適當謝絕探視的同時指導探視者選擇合適的探視時機和探視次數,使探視對患者的病情產生正性激勵作用。探視時應指導家屬多與患者溝通,讓其多了解社會和家庭成員的愉快經歷,對建立良好情緒、鞏固治療,減輕精神疾病殘留癥狀、預防疾病復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社會功能具有一定意義。積極的探視是建立病人與家庭和外界社會的溝通橋梁,預防病人病情復發及如何使家庭和社會用正確的態度看待病人,關心和體貼病人,消除對病人的偏見,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相信精神疾病不是“不治之癥”,只要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對導致復發的不良因素進行早期干預,就能夠達到滿意的效果。在精神病醫院,對探視者的干預須因人而異、靈活多樣,采取恰當的方法,有針對性的進行,但萬變不離其宗,做好探視前中后的工作不僅使他們了解和認識精神病及相關知識,而且還提高了探視者對醫護人員的理解和信任及對治療的依從性,同時也增進了探視者的身心健康,消除了探視者對病人的偏見及對精神疾病的偏見,這為精神病患者這一特殊人群的社會康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