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芹,王鳳仙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炎癥性腸病及缺血性腸炎是臨床常見腸道疾病,其中,炎癥性腸病包含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F階段,對該類腸道疾病致病原因和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相關人員多數認為該病與環境、免疫、感染和遺傳等多方面因素相關。而缺血性結腸炎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結腸供血不足,引發局部腸壁壞死而導致的腸道疾病[1]。相關調查統計,近年來受人們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炎癥性腸病及缺血性腸炎患者數量明顯提升,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必須采用適合方式及時進行治療。而保證對患者治療前提是臨床診斷,診斷率高可為患者疾病治療提供有效數據參考,利于患者及早恢復[2]。本次研究中主要探討對炎癥性腸病及缺血性腸炎患者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月收治的82 例炎癥性腸病及缺血性腸炎患者為病理診斷分析對象,根據疾病類型進行分組,設置A 組(n=50)、B 組(n=18)和C 組(n=14),全部患者均進行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A 組,男27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30.5±15.2)歲,B 組,男12 例,女6 例,平均年齡(26.5±14.6)歲,C 組,男8 例,女6 例,平均年齡(63.5±14.8)歲。
1.2 方法
1.2.1 臨床診斷方法:對全部患者均實施臨床診斷,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內鏡檢查結果,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判斷。全部患者同時進行病理組織檢查,取患者病理組織標本,經腸鏡活檢,病理組織切片,并用10%福爾馬林進行固定,用HE 染色染色法進行染色,使用光鏡觀察。
1.2.2 病理診斷方式:潰瘍性結腸炎病理診斷:結腸炎患者若存在隱窩上皮病損,并以豁膜基底部為主,會形成隱窩膿腫,慢性上皮炎癥,促使患者粘蛋白損失,病理特征出現基底部漿細胞增多現象??肆_恩病病理診斷:該病病損區域呈現不規律分布狀態,局部病灶發生局灶性豁膜病變,存在結節病樣肉芽腫以及裂隙潰瘍表現。缺血性結腸炎病理診斷:使用內鏡進行檢查,結果顯示患者黏膜下存在出血和水腫現象,甚至出現潰瘍與壞死癥狀,出現含鐵巨噬細胞。
1.3 觀察指標。觀察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疾病和缺血性腸炎三項疾病患者診斷例數,并統計三項疾病病理診斷結果,分析其與臨床診斷符合率。統計三種疾病患者腹痛、腹瀉和便血三項臨床病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利用t和χ2檢驗,P<0.05 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種疾病病理診斷負符合率。潰瘍性結腸炎病理診斷結果(98.00%)與臨床診斷符合率最高,與B 組和C 組相比,A 組明顯更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B組與C 組診斷符合率差異不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三種疾病病理診斷符合率(n,%)
2.2 臨床癥狀發生率。三組患者中C 組腹痛、便血發生率高于A 組和B 組(P<0.05),A 組腹瀉發生率高于B 組和C組(P<0.05),詳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腹痛、腹瀉和便血發生率[n(%)]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飲食及生活習慣出現明顯變化,導致飲食不規律、無節制等現象頻發,進而導致各類腸道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3]。炎癥性腸病是腸道疾病中常見類型之一,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種,針對該病現階段臨床中尚未明確起發病機制,導致治療缺乏高效治療措施,缺血性結腸炎同樣是常見腸道疾病之一,相關研究認為該病致病原因主要是由由腸系膜動脈供血不足造成腸豁膜損傷,而促使發生疾病。近些年來,隨著對全結腸鏡在疾病監測中廣泛應用,臨床醫師提升了對疾病認知和掌握程度,疾病診斷正確率明顯提升,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符合率逐步提升[4]。采用內鏡對患者檢查,顯示根據大體形態與病理特點,可為判斷炎癥性腸病提供可靠參考,在疾病確診中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尤其是在潰瘍性結腸炎診斷中,使用內鏡進行檢查,取得結果與臨床診斷結果具有一致性。相關研究對炎癥性腸病和缺血性結腸炎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分析,病理診斷結果與臨床診斷符合率最高疾病為潰瘍性結腸炎,而克羅恩病和缺血性腸炎符合率明顯較低。針對存在的這一現象進行探討,研究人員認為克羅恩病患者病變呈現節段性或跳躍性特征,并且會累及患者腸壁全層,而使用腸鏡取病理組織進行活檢,通常僅取豁膜的表層組織,導致難以取得典型病理改變結果,影響診斷正確率。對此要求腸內鏡檢查醫生診斷中應采取多部位、深活檢檢查方式,以此提升臨床和病理診斷符合率。此外擬診期間應對患者病理進行跟蹤隨訪,便于獲取更加準確檢查結果[5-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 組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結果符合率最高,且與B 組和C 組具有明顯差異(P<0.05);三種病癥發生率最高組分別為C 組、A 組和C 組,與A 組相比,除B 組便血發生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B組相比,發生率與C 組腹痛、便血發生率差異明顯(P<0.05);可見,對炎癥性腸病及缺血性腸炎患者病理診斷中,潰瘍性結腸炎診斷符合率最高,具有推廣應用價值。而患者臨床癥狀中,腹痛可作為潰瘍性結腸炎和缺血性結腸炎病理診斷參考依據,腹瀉可用于診斷潰瘍性結腸炎,便血可用于判斷缺血性結腸炎。
綜上所述,炎癥性腸病及缺血性腸炎患者在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結果中存在明顯差異,相關研究人員應通過提升對疾病認識和對臨床癥狀、臨床特點掌握,并與病理醫師進行溝通,提升臨床診斷水平,為及早進行疾病治療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