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權,陳光權
(貴州省黔西紅十字醫院 骨外科,貴州 黔西 551500)
肱骨近端骨折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中老年群體該疾病的發病率較高,近幾年,隨著社會建設進程加快與社會老齡化程度加劇,肱骨近端骨折發生率持續升高,骨折后患者疼痛感劇烈,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故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1]。鎖定鋼板、帶鎖髓內釘是兩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本文應用組間比較的方式對二者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的治療效果進行深入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4 月至2019 年2 月在我院治療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70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組有35 例患者。對照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在56-79 歲,平均(62.86±5.05)歲;研究組患者男20 例,女15 例,年齡在55-77 歲,平均(63.75±6.79)歲。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無巨大差異(P>0.05),組間有對比分析價值。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鎖定鋼板固定治療,麻醉后取仰臥位,于肩關節前、胸大肌、屈三角肌作切口,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連同束胸大肌、靜脈向內側牽引,讓骨骼位置充分暴露,骨骼復位后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固定鋼板置于骨折外側,應用鎖定套管對鎖定螺釘進行固定,固定后對骨骼情況進行觀察,確定固定涼后進行創口縫合。研究組接受帶鎖髓內釘治療,全麻后取仰臥位,沿肩峰向遠端作4 cm 左右切口,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觀察骨折部位情況,將導針置入遠端髓腔,擴孔后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適宜的髓內釘,插入髓內釘后進行遠端鎖定引入,固定后進行創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治療優良情況評估:治療后患者踝關節疼痛、腫脹完全消失,能正常行走、活動自如,判定為優;治療后患者踝關節存在輕微疼痛、腫脹,可進行基本活動、正常行走,判定為良;治療后踝關節疼痛未改善,伴有腫脹,需用藥才能正常行走,判定為差。記錄治療后兩組患者發生股不連、感染性壞死、延遲愈合及內翻畸形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資料分析應用SPSS 20.0 軟件,%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 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情況分析。研究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7.14%、對照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80.00%,在治療優良率方面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細情況如表1 所述。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n,%)
2.2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經比較,研究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情況如表2 所述。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肱骨近端骨折在50 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近幾年隨著老年人群數量的增多,骨質疏松發生率的升高,肱骨近端骨折發生率持續升高。現階段臨床治療鞏固近端骨折的方法較多,帶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是兩種常用固定方式[2]。其中鎖定鋼板是根據肱骨近端解剖結構設計,適用于骨折疏松與粉碎性骨折,穩定性好,不會破壞骨膜,能促進骨骼愈合,且固定時間長,不需進行外固定,對患者實施早期功能鍛煉十分有利,但治療過程需剝離骨折端軟組織,會破壞局部血供,進而延長骨折愈合時間[3]。帶鎖髓內釘是新型彈性固定器材,生物力學性能穩定,應用范圍更廣,該治療方法手術操作與骨折端劇烈較遠,創傷更小,能有效控制斷端分離,且不需進行骨膜剝離,避免對骨折斷端血運的影響,能促進骨折愈合[4]。此外,該手術還具有操作簡單、抗壓縮與抗旋轉效果好等優點[5]。
綜上所述,在治療優良率方面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在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以上研究結果充分說明,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治療中,帶鎖髓內釘臨床治療效果更佳,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縮短愈合時間,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