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佳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醫院 婦產科,湖北 恩施 445000)
自然流產在臨床中較為多見,屬于病理性妊娠,在總妊娠中的發生率約為12%左右,并且多發生于孕12 周以前,該部分又占自然流產總人數的80%以上。實際生活中,自然流產不但會傷害到女性的身體,更會帶來心理創傷,尤其是對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都會產生較大影響,對晚育的女性更是傷害巨大[1]。女性一旦發生一次自然流產,之后再次懷孕的幾率就會隨之降低,嚴重時會導致不孕。鑒于此,研究和分析孕早期胚胎凋亡的相關情況就顯得非常必要,需要找出孕早期胚胎凋亡的原因和相關警示指標,才能為臨床治療和預防提供更多參考依據,也將改善妊娠結局。國外關于孕早期胚胎凋亡的相關研究,大部分集中研究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血清孕酮等情況,通過超聲檢查等手段分析對妊娠結局產生具體影響的相關因素。很多研究資料都顯示,妊娠黃體分泌孕激素的情況與孕卵的著床密切相關,對維持早期妊娠來講至關重要,但與流產和不孕之間的關聯并不十分密切。孕胎的具體情況通常參照胚芽和孕囊的大小來評估,一般認為胚芽過小或是孕囊過大就可能存在一定風險。文章以我院收治的孕早期女性為例進行研究,分析孕早期妊娠黃體結合孕囊胚芽對妊娠結局產生的相關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7 年1 月至2018 年8 月我院接收的310 例孕早期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40 例18-28 歲的孕婦為對照組,120 例29-39 歲的孕婦為觀察組,而50 例39-48歲的孕婦為分析組。三組中又分為a 組和b 組,a 組的胚芽最大長度和孕囊平均直徑≥1.8 cm 且妊娠黃體平均直徑≤1.5 cm,其余則劃分為b 組。三組孕婦的基本資料完整,均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加入并積極配合,已將同時患有其他嚴重臟器類疾病和意識不清醒者排除,基本資料經對比P>0.05,可對比。
1.2 方法。所有孕婦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二維掃描,選用經陰道掃描法,以獲取更為準確和詳細的數據。對盆腔子宮和附件采取常規檢查,著重于觀察宮腔內胚芽和孕囊的具體情況,包括其大小和形態,對妊娠黃體的大小形態和張力也要認真觀察,測量黃體的長厚寬度,要選擇最佳的切面進行測量,再算出胚芽最長值和孕囊平均直徑之間的差異值。在判斷孕早期胚胎是否存活時主要參照超聲診斷的常用標準。檢測醫師不超過兩人,且都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
1.3 統計學運用。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數據都進行了全面收集,采用SPSS 20.0 來處理和分析,計數用n和%表示,再用卡方驗證,若差異值P<0.05,則視為組間差異明顯。
2.1 對比三組胚胎的存活情況。由于研究組的例數較少,所以三組孕婦的胚胎凋亡率和胚胎存活率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性,詳見表1。

表1 對比三組胚胎的存活情況
2.2 對比所有年齡段中a 組和b 組的胚胎凋亡情況。a 組和b 組的胚胎凋亡對比明顯,a 組的胚胎凋亡率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自然流產的發生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其中大部分為已知病因所導致,也有少部分并不知曉其發生的原因。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各類感染疾病和食品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加上環境日益惡化,這些因素或都與自然流產之間存在關聯。臨床觀察發現,自然流產大多發生在孕早期,因此,想要提升妊娠成功率就要對自然流產的相關原因展開分析和研究,國內外學者很多都致力于這項研究,其中內分泌異常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有研究稱早期先兆性流產或與血清孕酮關系密切。臨床中目前主要參照β-HCG 和血清孕酮水平來評估孕婦的流產風險,但這兩項數據的變化幅度較大,且有時并不同步,所以在評估早期流產時仍有一定的限制性[2]。
本次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早期超聲診斷在早期自然流產中的應用。通過早期超聲診斷獲取更多的影像資料,比如孕囊的實際大小和形態以及位置等,對卵黃囊的情況也能進行詳細觀察,可觀測到宮腔內是否存在積液,同時還可對卵巢內黃體的血流信號進行監測,此外,對胚芽和胎心也能完成檢查和診斷。通過本次對310 例孕婦進行研究和分析,注意到有兩個指標可以作為重要的參照依據,即妊娠黃體與孕囊胚芽之間存在的差值,還有黃體直徑數據。研究中將不同年齡段孕婦都分成了a 組和b 組,a 組的胚芽最大長度和孕囊平均直徑≥1.8 cm 且妊娠黃體平均直徑≤1.5 cm,其余則劃分為b 組。三組中a 組的實際人數為53 例,共計發生胚胎凋亡27 例,凋亡率為50.9%;而b 組的實際人數則為257 例,發生胚胎凋亡11 例,凋亡率為4.3%。a 組和b 組的胚胎凋亡對比明顯,a 組的胚胎凋亡率明顯更高,P<0.05。對照組更為年輕,其胚胎凋亡發生率為7.9%,依次為觀察組,發生率為13.3%,年齡最大者為分析組,其發生率為20.0%,分析組的胚胎凋亡率最高,明顯高于對照組和觀察組,且經對比P<0.05。
處于18-38 歲的女性為性成熟時期,這個階段內的女性其性功能最為旺盛,而卵巢的功能也更為成熟和穩定,能良好的分泌性激素并排放出成熟卵泡,因此這個階段的受孕率也最高。女性在40 歲后逐漸進入圍絕經期,自身的卵巢功能開始逐漸下降,卵泡的發育可能存在不全,且數量也會大幅度減少,受孕后胚胎經常得不到足夠的妊娠支持,所以胚胎凋亡率較高[3]。經臨床研究發現,女性在40 歲后出現胚胎凋亡可能與妊娠黃體之間的關聯并不密切,或是由此時女性自身已經開始退化的卵巢激素水平有關,不過這個問題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本次研究的標本數量并不足夠多,相關問題仍需進一步的探究和分析,分析組由于本身的臨床資料就較少,其孕囊胚芽的辨識度較高,是否可以認為孕囊胚芽差在診斷高齡產婦孕早期的胚胎凋亡中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進一步說明該指標是一種更為可靠和穩定參照數據。綜上,若確認胚芽最大長度和孕囊平均直徑兩者之間的差值處于1.5-1.7 cm 之間,或者妊娠黃體的平均直徑經檢查處于1.5-1.7 cm 之間時,則可能出現胚胎凋亡的事件,需要采取及時的干預和治療,以便提升臨床中的妊娠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