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 骨科,甘肅 慶陽 745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臨床上較為多見的一種慢性關節疾病,其發病指數較高,以內側單間室病變比較常見,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同時由于較長時間處于疼痛狀態,使其膝關節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患者下肢負重的平衡力減弱,乃至病情加重。臨床治療以脛骨高位截骨術比較多見,可使患者的臨床表現得到顯著改善,但其預后效果卻不理想。近些年內側張開脛骨高位截骨術越來越深受廣大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歡迎[2]。本研究中,將我院接診的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患者80 例作為本次調查分析的對象,對其分別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現隨機選取2017 年7 月至2018 年8 月我院接診的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患者80 例作為研究樣本,對其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將使用腓骨截骨術進行治療的患者設定為對照組,將使用內側張開脛骨高位截骨術進行治療的患者設定為實驗組,每組樣本數均為40 例,對照組中包括男18 例,女22 例;年齡的20-68 歲,平均(50.5±3.1)歲。實驗組中包括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1-69 歲,平均(52.0±3.3)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不大,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行腓骨截骨術進行治療,體位選擇仰臥位方式,麻醉方式為局部麻醉,并無需氣壓止血帶;選取腓骨后側外部作為手術入徑,針對常規操作處實行消毒處理,在其患側肢體下7 cm 處選取長度為5 cm 的切口(縱向),將其筋膜、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鈍性分離,在比目魚肌與腓骨長肌間進入至腓骨表面,同時將其充分顯露,在使用斜行截骨術(1/3 腓骨處),之后對腓骨進行切斷處理。使用骨蠟對其斷端進行封閉,之后進行沖洗處理,清點器械無誤之后,將切口進行縫合處理。實驗組則使用內側張開脛骨高位截骨術進行治療,選取平臥位方式,對患肢病灶處進行消毒處理,之后鋪上無菌洞巾,準備止血帶,在患者患肢膝蓋內側選取6 cm 長的切口,對各組織到內側副韌帶的千層進行鈍性分離處理,沿著鵝足上部之腓骨小頭的方向,將2 枚2.5 mm 的克氏針打入,與該針下處,進行脛骨結節后冠狀面截骨、橫向截骨及雙平面截骨,之后對其撐開20 度角的距離,然后進行固定處理(使用Tomofix 鋼板),在同側骼骨后內3 處進行皮質骨植骨處理,之后進行止血處理,將引流管置入,最后開始逐層進行縫合[3-4]。
1.3 指標觀察。觀察兩組患者的脛骨角的變化(FTA)、內側間室高度(MPTA)。不同方式治療后,FTA、MPTA 得分越高,則證明其恢復狀況越好;對兩組患者進行術后持續隨訪,時間為12 個月,使用HSS 及VAS 評分對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和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記錄數據,應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包對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s)描述,組間經t和χ2檢驗,差異在P<0.05 時,存在臨床可比意義。
不同方式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VAS 評分、HSS 評分、FTA 角、MPTA 角均遠遠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經統計學處理發現其(P<0.05),存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方式治療后VAS 評分、HSS 評分、FTA 角、MPTA 角(±s,分)

表1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方式治療后VAS 評分、HSS 評分、FTA 角、MPTA 角(±s,分)
組別 n VAS 評分 HSS 評分 FTA 角度 MPTA 角度實驗組 40 3.12±1.06 83.10±15.52 173.26±52.21 88.36±15.41對照組 40 5.36±1.81 66.29±10.23 148.26±47.13 78.26±14.92 T - 6.7540 5.7195 2.2479 2.9780 P - 0.0000 0.0000 0.0274 0.0039
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是近些年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退行性慢性疾病,其中以中老人居多,臨床表現為膝關節軟骨的繼發性或原發性退行性病變,致使其軟骨下部骨端增生突顯而致使其結構出現錯亂,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過去臨床治療上以腓骨截骨術為主,該手術方式主要是通過對患側下肢力線進行糾正,以使其內外側的平臺負荷達到平衡,使患者的病癥得以延緩,推后乃至避免實行膝關節置換術。內側張開脛骨高位截骨術是近年來臨床上比較多用的一種微創手術治療方式,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患者的脛骨角度予以矯正,這是腓骨截骨術所不能達到的,且可使下肢長度明顯增長,對膝內翻所致使的下肢短縮的矯正具有重要意義。此手術方式操作起來較為便利,且對截骨角度的調整較為方便,不需要使用腓骨截骨,腓總神經損害的幾率明顯降低。因此,針對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患者來說,選用內側張開脛骨高位截骨術對其治療效果更為突出[5-6]。本次研究中也發現,使用內側張開脛骨高位截骨術進行治療的實驗組患者的VAS 評分、HSS 評分、FTA 角、MPTA 角各指標均遠優于使用腓骨截骨術進行治療的對照組,再一次驗證了此治療方式的可行性。綜上,將內側張開脛骨高位截骨術使用在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其中期效果較為理想,同時亦可顯著改進患者的臨床表現,值得被臨床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