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洮南市中醫醫院,吉林 洮南 137100)
中醫將慢性難治性胃病納入“胃脘痛”、“痞滿”、“嘔吐”、“泛酸”范疇內,除消化癥狀外,多數患者還合并頭昏失眠、胸脅脹滿等癥狀,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飲食、情志失調、藥物刺激相關,加之脾胃虛弱,導致難治性胃病的發生。為進一步提高療效[1]。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收治的114 例難治性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雷尼替丁、谷維素聯合加味逍遙湯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了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14 例難治性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慢性病程,經多次三聯、四聯等常規西藥方案治療后效果不滿意,仍有嘔吐、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2],患者均反復進行幽門螺桿菌(HP)檢查,結果均為陰性,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均為57 例,研究組患者中包括男25 例,女32 例,年齡24-69 歲,平均(37.84±3.46)歲,病程2-9 年,平均(4.91±1.26)歲,疾病類型:十二指腸潰瘍13 例,胃潰瘍9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7 例,慢性食管炎5例,慢性胃炎23 例,不良習慣:吸煙15 例,經常飲酒26 例;對照組患者中包括男27 例,女30 例,年齡25-71 歲,平均(38.36±3.28)歲,病程2-11 年,平均(5.21±1.04)歲,疾病類型:十二指腸潰瘍15 例,胃潰瘍8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6 例,慢性食管炎7 例,慢性胃炎21 例,不良習慣:吸煙17 例,經常飲酒23 例,兩組年齡、病程、胃病類型、不良習慣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雷尼替丁和谷維素治療,口服雷尼替丁膠囊,每次0.15 g,每日3 次,飯后半小時用藥;谷維素片,每次10 mg,每日3 次,如患者合并失眠癥狀,則每次15 mg,飯后半小時用藥。合并腹脹患者可增加莫沙必利口服,每次5 mg,每日3 次。指導患者戒煙戒酒、正常飲食,規律用藥,保持樂觀心態,口苦患者囑其睡眠取右側臥位,共治療2 周[3]。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增加應用加味逍遙湯,方劑內容包括:白芍20 g、柴胡15 g、白術20 g、當歸20 g、薄荷12 g、茯苓18 g、甘草6 g、生姜少量。其中有氣短癥狀患者方劑中加升麻、人參、黃芪;有肋痛走竄癥狀患者方劑中加元胡、川楝子、郁金、香附;有失眠、頭昏癥狀加丹參、川芎、炒棗仁、合歡皮;有腹脹癥狀加木香、砂仁、厚樸、枳實、薤白;反酸癥狀加吳茱萸、黃連、烏賊骨、瓦楞子。根據患者癥狀開具方劑,囑每2 日煎煮一劑,分早、中、晚三次于飯前溫水送服,每個療程6 劑。停藥后,兩組均隨訪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臨床療效評價:顯效:胸部燒灼感、噯氣、嘔吐、反酸等癥狀較治療前顯著好轉或基本消失;有效:胸部燒灼感、噯氣等癥狀較治療前減輕;無效: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4]。②隨訪期間病情復發情況。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本組研究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難治性胃病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分析,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難治性胃病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分析[n(%)]
2.2 2 組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分析。研究組的復發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分析[n(%)]
慢性難治性胃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腸炎等,患者主要癥狀包括飽脹、上腹部不適、胸部燒灼感、噯氣、嘔吐、反酸、食欲不振等,在實際診療中發現,經過臨床常規三聯、四聯等西藥方案治療后,患者病情未見顯著好轉,且極易復發,屬于臨床治療難點[5]。
有中醫學者在難治性胃病的研究中提到,辨證施治中需考慮情志因素對病情的影響,“怒”“郁”情緒傷肝,肝郁則乘脾傳胃[6]。因此對于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的難治性胃病,應注重調暢氣機、疏肝解郁,胃病治療中通過疏肝健脾和胃,則使得脾氣得清,肝氣得疏,胃氣得降。
本次研究中在常規應用雷尼替丁、谷維素治療同時,增加應用加味逍遙湯治療難治性胃病,有效提高了治療有效率,且隨訪發現患者的復發率顯著降低,值得推廣。此外,在治療同時,還需指導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加強鍛體、樹立治療疾病信心,有助于改善患者情緒,從而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