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玲,張建慧
(武警內蒙古自治區總隊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40)
廣泛性焦慮障礙臨床發病率較高,患者在無確定指向性狀態下產生緊張、擔憂、焦慮等癥狀,并表現為運動性不安、肌肉緊張、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1],患者呈現的焦慮程度與客觀環境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并未面臨實質性威脅,大部分患者對無法預測及未來可能產生的危險產生擔憂,且自身可意識到擔憂的不必要性,無法對此類心理狀態有效控制,對焦慮無法耐受。臨床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等方式,常規治療藥物包括5-HT、去甲腎上腺素等,長期服藥極易產生耐藥性及藥物依賴[2]。心理治療對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臨床效果顯著,本次研究以我院與精神衛生中心收治的40例廣泛性焦慮癥患者作為研究樣本,研究分析團體正念認知療法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病例樣本為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時間段我院與精神衛生中心收治的40例廣泛性焦慮癥患者,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樣本量保持一致,n=20,研究組男12例,女8例,年齡29-57歲,平均(41.36±2.79)歲,病程為9-52個月,平均(38.57±4.41)個月,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為27-56歲,平均(41.28±2.73)歲,病程為12-55個月,平均(38.64±4.47)個月,常規資料(年齡、性別、病程)兩組患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對本次研究結果無影響。
1.2 方法。入院后,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利用5-HT再攝取抑制劑實施治療,結合患者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如患者存在嚴重睡眠障礙,可利用非苯二氮類助眠藥物改善患者睡眠狀態。
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團體正念認知療法,每星期治療2次,每次治療時間為1h,持續治療時間為8星期,如患者中途出院,需告知其定期參與團體正念認知治療。治療第1星期,醫護人員為患者講解團體正念認知療法的基本內容,引導研究組患者進行自我介紹,相互熟悉,并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所有患者均需簽訂團體正念認知治療協議,積極配合各項治療措施。治療第2星期主要內容包括身體常規掃描,練習吃葡萄干,1 min禪修等。治療第3星期主要內容包括正念散布、空間呼吸訓練3 min、正念身體活動、肌肉正念放松練習,逐步改善患者身體各器官感受。治療第4星期主要內容包括冥想、欣賞音樂,協助患者建立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周邊事物,使其保持專注傾聽音樂的聲音,實現知覺的改善。治療第5星期引導患者完成探索困境練習,使患者充分意識到周邊事物均可發生變化。治療第6星期,告知患者ABC情緒控制理論,使患者深入理解對相同事物的差異化解讀會導致不同情緒產生,保持接納、包容、開放的態度方可避免個人心態被情緒左右。治療第7星期,協助患者運動正念團體治療的相關知識指導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如吃飯、刷牙、洗衣等,實現患者正念知覺水平的全面改善。治療第8星期,對治療過程進行總結分析,團隊成員告別后結束治療。
1.3 評價標準。利用五因素正念評估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主要指標包括不反應、不判斷、有知覺的行動、描述、觀察等,得分越高表明正念知覺水平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五因素正念評估量表評估為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檢驗方法為t檢驗,利用SPSS 23.0軟件進行本次研究數據分析,如P<0.05,則兩組數據統計學差異顯著。
五因素正念評估量表(FFMQ)指標比較,研究組患者觀察、有知覺的行動、不判斷、不反應等癥狀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組間FFMQ指標比較()

表1 組間FFMQ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不反應 不判斷 有知覺的行動 描述 觀察研究組 20 21.94±2.77 21.85±2.43 21.49±3.07 22.28±2.46 24.15±2.47對照組 20 20.03±2.38 19.82±2.39 19.46±2.41 21.95±2.24 22.59±2.38 t-2.338 2.663 2.326 1.169 2.033 P-0.024 0.011 0.025 0.249 0.049
廣泛性焦慮障礙屬臨床發病率極高的焦慮障礙,主要臨床表現為無法控制的擔憂,并伴有胸悶、失眠、出汗、心動過速、坐立不安等癥狀,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是現階段臨床治療廣泛性焦慮癥的主要方法,其中心理治療的方法包括正念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放松治療等,常規心理治療方案的重點是改善患者的行為及對焦慮的認知水平,突出強調對患者理性的重構,整體效果不夠理想[3]。
本次研究數據提示,研究組患者經團體正念認知療法治療后觀察、有知覺的行動、不判斷、不反應等FFMQ等指標優于對照組。與常規心理治療不同,團體正念認知療法的重點是協助患者建立開放心態,提高覺察能力,使其對外部事物充分接納與包容,治療過程中無需對焦慮的基礎性體驗及認知做出調整,通過對焦慮的接納并將其視為大腦活動的正常產物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4]。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實施團體正念認知療法治療,研究組患者觀察、有知覺的行動、不判斷、不反應指標改善效果顯著。觀察是正念療法的基礎,代表患者對日常事物的體會,利用正念療法中的呼吸、掃描等方式可改善患者對外部事物的敏感度,實現焦慮程度降低。有知覺的行動代表患者集中注意力情況,通過系統的正念療法訓練可促進患者集中注意力能力提升[5]。不判斷代表患者對個人行為不作出正面或負面的評估,患者對自身情緒及想法建立開放包容的心態后可促進自身精神狀態逐步改善。不反應是指患者對個人情緒能夠準確察覺,并不作出任何反應,通過正念療法,可避免患者陷入負面情緒中,避免個人經驗對焦慮障礙治療的影響,以此來實現對焦慮相關癥狀的有效控制。
由此可知,團體正念認知療法應用于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治療中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觀察、有知覺的行動、不判斷、不反應等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同時,本次研究選取樣本量不足,缺乏同類醫療機構數據對比分析,團體正念認知療法應用于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需進一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