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逢春,陳顯雍,閆玲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 產科,廣西 桂林 541001)
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致使其難產一個最重要原因,便是持續性枕后位,且較為常見[1]。因在具體生產中,胎兒自動將體位轉化成枕前位,較多數胎頭下降到產婦骨盆處。而在生產中,仍然存在一部分產婦的胎兒處于枕后位,無疑對生產帶來了難度,且難以將體位轉化為枕前位。每年持續性枕后位大概有5%[2],難產比例較大,會危及產婦的生命安全,且對胎兒體質量造成影響,所以積極治療枕后位難產非常重要[3]。此次研究通過應用胎頭旋轉法于枕后位難產患者身上,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72例枕后位難產患者,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36例。采用胎頭旋轉法治療的是觀察組,而對照組患者卻未采取上述方法。發現枕后位,均于通過B超檢查之后。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其中觀察組年齡為(20-34)歲之間,胎兒體平均質量(3436.5±210.4)g,孕周37-42周,其中經產婦12例,初產婦24例。且在前一次產后,經產婦新生兒情況及產婦情況均良好;對照組(22-33)歲之間,胎兒體平均質量(3441.1±216.6)g,孕周37-41周,其中經產婦14例,初產婦22例。對比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采用胎頭旋轉法治療的是觀察組,而對照組患者卻未采取上述方法?;颊卟扇⊙雠P位,對胎兒大小、胎位等情況進行查看,且進行外陰消毒。需將右手中指及食指輕輕伸進陰道,當宮口開大4 cm以上時,緊貼胎頭。中指及食指呈30度角度,對患者作順時針旋轉90度,則為右枕后位;對患者作逆時針旋轉90度,則為右左枕后位。在患者的腹壁外,左手推送兒背至脊前方,為了協助胎頭的固定及旋轉,需按壓胎肩。將手指抽出,則已經引導胎頭下降,已經轉位成功。需特別注意,有無隱性臍帶于胎頭周圍脫垂進行密切的觀察,操作期間不可用暴力。當需對患者進行二次操作,則說明第一次未能夠成功,需于一次半小時之后進行,但是3次是總操作量范圍。成功的標志,便是從陰道自然分娩,旋轉成為枕前位。而剩余對照組36例患者,進行分娩時,未通過胎頭旋轉法的使用。
1.3 觀察指標。在結束治療之后,對比兩組患者順產率、產后出血量及新生兒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7.0軟件,組間滿意率對比以率(%)表示,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分析新生兒評分情況。在成功分娩之后,兩組患者均對新生兒進行評分。相較于對照組平均評分(6.9±1.4),觀察組患者的(12.8±2.6)較為優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分析新生兒評分情況()

表1 比較分析新生兒評分情況()
組別 例數 新生兒 評分觀察組 36 37 12.8±2.6對照組 36 37 6.9±1.4
2.2 對比兩組患者產后出血、順產率情況。通過胎頭旋轉法之后,觀察組各項數據顯示,出現產后出血患者2例(5.56%),而枕前位順產患者有31例(86.11%);而對照組患者中,產后出血的有12例(33.33%),而枕前位順產患者有19例(52.78%)。因此,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各項數據均較優,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分析產后出血、順產率情況[n(%)]
多方面因素,決定胎兒能夠順利娩出,但是任意環節的問題將致使產婦難產[4]。而在總難產率中,頭位難產是占據2/3的比例,其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常見于頭位難產中的原因,便是枕后位,且頭位異常不容易被診斷出[5]。產道、胎兒和產力均是發生枕后位的關鍵因素。因在具體生產中,胎兒自動將體位轉化成枕前位,較多數胎頭下降到產婦骨盆處。難產對新生兒的成長不利,且會對新生兒及產婦都造成不良影響,會對他們的生命健康產生威脅[6]。且近些年這一難產情況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所以,在盡快診斷枕后位難產之后,需給予積極性的治療方式。當前常采用的方法,為徒手胎頭旋轉法,可降低手術難產率,幫助產婦順產,減少術中出血量。這一操作法過程安全有效且較為簡單,操作手法較容易被掌握。另外,按照正常分娩機制,在下降的過程中完成抬頭的內旋轉,其成功需一定產力,便于胎頭以最小徑線娩出。產力不足就無法促使胎頭旋轉,位置不良旋轉需更大的力,最終造成繼發宮縮乏力。
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枕后位難產依舊處于上升的趨勢,存在的情況依舊較嚴重。主要是因為胎兒的體位發生變化,在臥床待產的過程中,產婦缺乏一定體力,胎兒體質量較大,陰道又較為狹窄,造成難產情況的出現,產婦體內胎兒頭部難以旋轉。而在臨床上,枕后位主要表現為宮縮乏力,胎頭下墜速度較慢,產婦胎頭銜接時間較晚,肛門有墜痛情況的出現。所以針對這種病癥,不實施及時處理則可能有難產情況的出現,所以選擇出有效的方式極其關鍵。我國最有效且最安全的,就是胎頭旋轉法,得到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且易于掌握。但是,當胎盤出現早剝情況,產婦骨盆較為狹窄,頭盆之間不對稱,就會使得這種方式的應用具備一定局限性,難以很好的應用這種方式。基于此,在治療前醫生需檢查胎心是否正常,防止出現感染的情況,并對產婦的外陰進行消毒處理,同時避免有水腫和炎癥的情況出現。醫生對胎兒頭部進行旋轉中,需把手掌深入產婦陰道內,這種方式需麻醉好產婦的陰部神經,但是不需進行另外的麻醉。此次研究中,在成功分娩之后,兩組患者均對新生兒進行評分。相較于對照組平均評分(6.9±1.4),觀察組患者的(12.8±2.6)較為優異,因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通過胎頭旋轉法之后,觀察組各項數據顯示,出現產后出血患者2例(5.56%),而枕前位順產患者有31例(86.11%);而對照組患者中,產后出血的有12例(33.33%),而枕前位順產患者有19例(52.78%)。因此,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各項數據均較優。經此次研究結果證實,胎頭旋轉法治療枕后位難產患者,能夠降低產婦難產的情況,減少其受傷以及出血情況的發生,更加的便捷、安全且有效,提升產婦的順產率,在臨床上獲得廣泛應用,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針對枕后位難產患者,采用胎頭旋轉法治療,可減少患者出血及受傷情況,提升順產率,更為安全、有效、方便,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