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娟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臨床先天性心臟病屬于一種先天性畸形疾病類型,具有較高的發生率。但患兒病情較輕時不存在顯著臨床癥狀,而病情較為嚴重時,這可能導致患兒出現休克、缺氧、心衰等多種癥狀,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截止目前,誘發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與機制仍不明確,普遍認為與環境、遺傳、輻射等因素存在緊密聯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近幾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介入治療技術在心臟病的治療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顯著減輕患者的手術創傷,緩解痛苦[1]。本研究從我院選取80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則對比分析了介入封堵術與胸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甄選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患兒共計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18歲,平均(4.56±1.55)歲;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18歲,平均(4.56±1.55)歲。基線資料兩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具備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應用胸腔鏡手術治療,具體內容如下:首先,選仰臥位后墊高右胸越30°。實施雙腔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在右胸腋到前線的額間第6肋之間做長度約為1.5 cm的切口做觀察孔,此后置入30°胸腔鏡,在右胸胸骨旁第3肋間作長度約為2.5 cm的切口為操作孔(主),同時在右胸腋中線第3肋間做長度約為2 cm的切口為操作空(副),在腹腔鏡直視狀態下實施手術操作。其次,在右腹股溝作長度約為3到4厘米的縱行切口,解剖游離股動脈和股靜脈,實施全身肝素化后經股靜脈與股動脈實施插管,插管深度介于15cm到20 cm之間,此后置入雙極引流管1根,同時將尖端一極從右房插入直至上腔靜脈引流,中間兩極則在下腔實施靜脈內引流。最后,作右側膈神經縱向切口,切開心包且懸吊處理,阻斷上下腔靜脈,采用4-Oproene縫線灌注荷包主動脈,此后插入管注入針實施體外循環,在心臟停止跳動后實施心內操作。觀察組行介入封堵術治療,具體內容如下:首先,對腹股溝區實施常規消毒并鋪設無菌巾,且實施全身肝素化,對股靜脈實施穿刺,展開右心導管造影。其次,將右冠造影導管置入,對左上肺靜脈予以指導,經導管置入260 cm加硬導引鋼絲,順著導引鋼絲送入長鞘后沿著長鞘將封堵器置入左心房中。在房缺關閉效果符合要求后對輸送桿進行固定,此后見長鞘回撤,促使右心房有效釋放[2]。
1.3 臨床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以及重癥監護室(ICU)滯留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錄入Excel,采用SPSS 19.0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運用χ2實施檢驗工作,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的情況下,表示擁有統計學價值。
2.1 兩組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以及ICU滯留時間組間差異比較。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以及ICU滯留時間觀察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對照比較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差異[n(%)]
表2 對照比較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以及ICU滯留時間組間差異()

表2 對照比較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以及ICU滯留時間組間差異()
組別 例數 抗生素使用時間 住院時間 ICU滯留時間對照組 40 5.63±1.14 9.69±1.35 9.38±1.68觀察組 40 2.02±0.66 3.32±0.74 1.23±0.32 t - 17.333 26.169 30.139 P - <0.05 <0.05 <0.05
先天性心臟病屬于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以房間隔缺損為常見類型,心悸、頭暈、氣急、疲勞、發鉗為主要臨床表現,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休克,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在對先天性心臟病實施治療時,多采用手術治療,其手術方式包含了開胸手術、介入封堵術、胸腔鏡手術等,過去多采用開胸手術,雖然療效顯著,但創傷較大,易導致麻醉意外、手術感染,繼而導致患者耐受性較差。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臨床應用胸腔鏡手術和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情況越來越常見[3]。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以及ICU滯留時間觀察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分析原因:胸腔鏡手術具備的優點包含了安全性高、并發癥少、恢復快、美觀以及微創。而介入封堵術則一種由心臟病介入治療演變發展得到了分支學科,其作用機制主要指以穿刺股動脈或股靜脈,并插入特制的導管,繼而將特質的封堵器從外周血管送到所需治療的病變部位中,繼而在釋放封堵器的同時對病變部位予以固定,從而實現治愈效果。由于介入封堵術改變了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理念,所以介入封堵術發展成為了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其具體優勢可體現為創傷小、痛苦輕、術后愈合快等[4]。
綜上所述,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以介入封堵術治療的成功率和并發癥與胸腔鏡手術治療沒有太大差異,但可縮短換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以及ICU滯留時間,減輕患者經濟上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