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捷
(山西省運城市第三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人類嘌呤化合物的終末代謝產物是尿酸,尿酸會經過腎臟排泄或腸道分解排出體外,維持機體尿酸正常水平。一旦嘌呤代謝紊亂則會引發高尿酸血癥,患者會表現出少尿、無尿以及尿毒癥等臨床癥狀。高尿酸血癥還會導致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起炎癥,即痛風[1]。近年來,痛風發病率不斷提高且日趨年輕化,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痛風患者常會在夜晚出現突然性關節疼,關節部位會表現出紅腫,并伴隨不同程度的疼痛,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治療,疼痛感會不斷加強。并且還可能并發腎結石以及腎衰竭等病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需要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以降低痛風患者的生理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本次研究以248例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分析非布司他在疾病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醫院診治的128例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患者并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n=64)采用非布司他治療,對照組(n=64)采用別嘌醇治療,兩組患者均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收治。入選標準:①符合痛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②男性和絕經后女性血清尿酸水平高于420μmol/L,絕經前女性血尿酸水平高于360μmol/L;③處于痛風緩解期。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有非布司他或別嘌醇使用禁忌患者;③未經控制的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其中對照組男52例,女12例,年齡29-74歲,平均(49.06±5.49)歲,病程0.5-5年,平均(2.23±0.71)年;研究組男51例,女13例,年齡28-75歲,平均(49.11±5.54)歲,病程1-5年,平均(2.17±0.6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以比較,納入患者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健康宣教、飲食干預以及降血壓、降血脂等治療。對照組采用別嘌醇(100 mg/片,國藥準字H31020334,上海信誼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每次給予患者100 mg,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持續服藥一個月[2]。研究組采用非布司他(40 mg/片,國藥準字H20130058,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每次給予患者40 mg,每天一次,連續服用一個月[3]。服藥治療期間觀察患者血尿酸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指標,包括血尿酸水平以及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法反應治療前后患者生理疼痛感,得分越低,疼痛感越弱。②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治療顯效表現為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疼痛感消失,且血尿酸水平恢復正常;有效表現為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疼痛感較弱,且血尿酸水平降低;無效表現為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③不良反應,包括腹瀉、轉氨酶升高以及肌酐升高等。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設定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尿酸水平。治療前,兩組臨床指標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臨床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詳細資料見表1。
2.2 治療效果。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資料見表2。
2.3 不良反應。研究組不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資料見表3。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痛風發病率不斷提升。痛風是一種單鈉尿酸鹽沉積所導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及尿酸排泄減少所導致的高尿酸血癥有著直接的關聯。痛風除了會導致患者關節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理疼痛外,還可能并發腎臟病變、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等疾病,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4]。目前,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以及飲食干預等綜合性治療來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進而緩解患者生理疼痛感,從而幫助痛風并高尿酸血正患者保持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改變痛風治療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從而幫助患者樹立自我防護意識,降低因不良生活習慣對治療產生的負面影響。醫護人員還可以為患者制定較為科學的生活作息,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要戒煙戒酒,避免攝入富含高嘌呤的事物,進一步提升藥物治療效果。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將血尿酸水平維持在320μmol/L以下,則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癥狀,并且對于出現痛風石的患者來講,還可以使痛風石縮小甚至消失[5]。臨床常使用的降尿酸藥物分為兩種,一種是促進尿酸排泄藥物,通過這種方式降低體內尿酸水平,但是這種藥物通常不適用于腎功能不全患者。另一種藥物是通過抑制尿酸生成來降低體內的尿酸水平,別嘌醇和非布司他都屬于該類藥物。但是在臨床治療中發現,別嘌醇的不良反應較多。首先其作為嘌呤類似物,會影響到多種嘌呤酶活性,影響到人體的正常代謝,并且部分患者在使用別嘌醇后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皮膚過敏,如果沒有及時的防治措施,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該藥物逐漸被新藥非布司他所代替[6]。非布司他是一種新型非嘌呤類黃嘌呤氧化酶選擇性抑制劑,其藥物成分是非嘌呤類似物,可以選擇性抑制黃嘌呤氧化酶的作用。并且作為一種噻唑類衍生物,非布司他在結構上與嘌呤和嘧啶有著較大的不同,對人體內嘌呤和嘧啶代謝中其他酶類的影響較小,所以其副作用較小,藥物安全性高。此外,非布司他口服一小時后有著極高的吸收率,并且藥物半衰期長,每天只需要用藥一次則可以發揮作用。尤其是對部分干腎臟病患者來講,有著較高的藥物安全性,不必考慮患者的身體功能不全而調整藥物劑量。因此,非布司他在降低人體尿酸的同時不良反應較少,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身體狀況[7]。本次研究中,研究組采用非布司他治療后,研究組臨床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不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說明非布司他在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患者治療中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有效率,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綜上所述,非布司他在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患者治療中應用效果理想,可以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緩解患者生理疼痛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并且不良反應較少,藥物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血尿酸水平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4 593.67±45.28 314.59±22.34 8.33±1.24 3.15±0.48對照組 64 594.53±45.12 408.24±31.68 8.41±1.17 5.06±0.92 t-0.1076 19.3269 0.3754 14.7250 P-0.9145 0.0000 0.7080 0.0000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