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冰
(吉林省白城市中醫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宮頸癌是女性群體常見且多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有著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多用外科手術對該疾病進行治療,盡管該方式可通過切除病灶的方式殺死腫瘤細胞,控制疾病發展進程,延長患者生存期。但宮頸癌患者術后普遍存在身體不適、適應性差等問題,難以順利融入家庭生活[1]。這就需要臨床充分認識到家庭護理在宮頸癌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為促進早期宮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和家庭功能的提升,我院以收治的部分患者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家庭護理干預的實踐價值。
1.1 一般資料。本次實驗對象為我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接診的76例早期宮頸癌手術患者,分組依據為護理措施,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3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2-60歲,最大年齡為60歲,平均(42.7±1.5)歲,已婚22例,未婚1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4-59歲,平均(42.4±1.6)歲,已婚24例,未婚14例。組間基線數據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式。對照組按照常規流程進行護理,主要包括住院期間的病情觀察、知識宣傳、飲食用藥指導和術后并發癥的防治和定期隨訪等。觀察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家庭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
1.2.1 組建家庭護理干預小組:組建包括主治醫師、責任護士、心理咨詢師、理療師、康復師和營養師在內的護理小組,對患者恢復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作出準確評估。主治醫師對患者復診和其他治療工作負責,責任護士與理療師、心理咨詢師、康復師和營養師配合,對患者機進行生理、心理、運動和飲食方面的指導,以形成多學科合作的整體康復模式。
1.2.2 生理功能訓練:主要是對盆底肌進行訓練,指導患者對肛門和陰道進行自主收縮,堅持3-5 s后放松,每次持續15-30 min,每天上下午各進行1次,以6周為1個療程;訓練過程中由專人指導,及時指出其中的不當之處。
1.2.3 情緒調整:心理咨詢師需認識到與患者溝通交流的重要性,以此為前提,全面把握患者負面情緒及誘發原因,予以針對性疏導干預措施,使得患者對護理工作充滿信心,在術后家庭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態;充分發揮患者家屬的作用,鼓勵家屬閑暇時間多與患者相處,使患者獲得尊重與關愛。
1.2.4 飲食調整:注重患者出院后的飲食情況,告知患者盡量攝取高熱量、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合理搭配三餐,鼓勵患者多食用新鮮果蔬,嚴格控制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取。
1.2.5 運動指導: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制定運動方案,鼓勵患者適當參與戶外活動,選擇打太極、散步、慢跑或保健操等活動,以增強抵抗力,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整活動時長和活動強度。
1.3 觀察指標。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為判定標準,由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組成,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2]。兩組家庭功能以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為判定依據,量表共計30個條目,包括親密度(16個)、適應性(14個),各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法。性功能參照女性性功能量表判定,共有6個維度和19個條目組成,滿分為85分,性生活質量與得分為正相關[3]。
1.4 統計學處理。用軟件SPSS 22.0統計處理入組患者的研究數據,生活質量和家庭功能評分經()和t表示檢驗,數據間的統計學差異以P<0.05為依據。
2.1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分所得數據與對照組同一指標相比,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產生(P<0.05),具體內容見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組別 例數 物質生活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生活質量對照組 38 49.2±2.4 48.0±1.2 47.8±1.0 47.2±1.4 195.2±3.0觀察組 38 57.0±1.8 56.4±2.0 55.6±1.6 55.2±1.8 227.8±3.6 t-16.027 22.201 25.484 21.626 42.884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家庭功能對比。觀察組護理后親密度、適應性和性功能得分與對照組相比,研究數據間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具體內容見下表2。
表2 兩組家庭功能對比()

表2 兩組家庭功能對比()
組別 例數 親密度 適應性 性功能對照組 38 66.7±9.5 47.0±6.9 15.7±2.1觀察組 38 73.6±11.8 52.8±8.6) 20.8±3.5 t - 2.808 3.243 7.702 P - 0.003 0.000 0.000
盡管手術治療方式使得宮頸癌患者生存期得到明顯提升,但隨之而來的形象受損、親密度和適應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問題,可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不利于和諧家庭關系的構建。以往的護理方式多集中在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和住院期間,一旦患者出院,護理服務往往被迫中斷,預后不佳。
家庭護理干預是以常規護理手段為前提的新型護理服務,它順應了現階段醫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實現了院內護理和院外護理的緊密聯系,在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護理中取得了明顯成效。家庭護理干預是對院內護理的延續,它能夠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壓力,使得患者出院后繼續遵照醫囑完成各項護理治療工作,從而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起到防范作用,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和家庭功能[4-5]。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存在生活質量評分上的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這一結論證明家庭護理干預可促進早期宮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提升;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存在親密度、適應性和性功能等家庭功能項目上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提示家庭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早期宮頸癌患者術后家庭功能。
總的來講,予以早期宮頸癌患者術后家庭護理干預,可使患者生活質量和家庭功能得到明顯提升,值得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展開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