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延吉市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妊娠期貧血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出現此類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妊娠期孕婦新陳代謝極為旺盛,將體內大部分營養轉化輸送給胎兒,另一方面則是存在營養補充不充分、不及時,極易出現貧血癥狀,對母嬰健康有著較大影響[1]。為準確判斷孕婦妊娠貧血程度,必須要對其進行血常規檢驗,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依據,有效規避貧血利導因素,改善貧血癥狀。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10 例妊娠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血常規檢驗的臨床價值,報告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7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收治的110 例妊娠貧血患者為觀察組,另外選擇同期的110例健康孕婦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產婦年齡21-36 歲,平均(28.52±3.12)歲,孕周29-38 周,平均(33.18±2.56)周。對照組產婦年齡22-38 歲,平均(29.26±3.24)歲,孕周27-39 周,平均(33.47±2.48)周。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參與研究的所有孕婦均采取相同方案檢測,采集清晨空腹狀態下孕婦的靜脈血1 mL,將血樣放置血液抗凝管內,確保血樣與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劑充分混合后,于無菌條件下應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XS-1000i,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進行血液檢測。檢測項目包括:血紅蛋白濃度(Hb)、紅細胞數(RB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體積(MCV)以及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比較兩組孕婦血常規檢查結果,其中Hb 參考數值為110-150 g/L,RBC 參考數值在3.5-5.5×102/L 范圍,MCH 參考數值為26.5-33.5 pg,MCV 參考數值為80-97fl 以及MCHC 參考數值為300-360 g/L,根據標準判斷孕婦是否存在貧血癥狀[2]。
1.4 統計學分析。文章數據用SPSS 19.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Hb、RBC、MCH、MCHC 這四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CV指標同樣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孕婦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孕婦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Hb(g/L) RBC(×102/L) MCH(pg) MCV(fl) MCHC(g/L)對照組 110 123.56±11.11 4.35±0.67 29.23±2.02 85.16±11.22 330.55±10.11觀察組 110 96.04±13.01 3.26±0.41 26.56±6.75 82.56±15.24 310.64±17.01 P-<0.05 <0.05 <0.05 >0.05 <0.05
在妊娠期間機體對營養的需求增大,必須要有足夠的營養來滿足胎兒發育,如果在此階段營養補充不及時、不充足,孕婦就很容易發生貧血癥狀,一方面會造成孕婦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降低,另一方面還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會出現早產難產等不良結局[3]。因此必須要積極對妊娠貧血患者進行臨床診療,通過血常規檢查來準確判斷其貧血程度,以便能夠更及時發現孕婦營養不足癥狀,及時給予足夠的營養供給。尤其是早期存在頭暈、嘔吐等現象的孕婦,更是要注意保證食物的攝入量,補充足夠的營養,滿足母嬰需求。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Hb、RBC、MCH、MCHC這四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CV 指標同樣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李靜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就本次研究結果來看,給予妊娠期貧血患者血常規檢查,可通過觀察孕婦血液中紅細胞以及血紅蛋白等指標數值來判斷其是否存在貧血癥以及貧血程度,并基于此來給出科學有效的指導方案。
綜上所述,妊娠期貧血患者應增加血常規檢查的頻率,血常規檢查可及時掌握孕婦貧血的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幫助,從而對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提供保障,改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