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雪林
(鹿寨縣人民醫院 超聲科,廣西 柳州 545600)
一段腸管套入到相鄰腸管,呈現伸縮望遠鏡收起狀態,臨床上稱之為腸套疊。最新統計學數據顯示,6-36 月齡小兒是腸套疊高發人群,患者中90%都是2 歲以下小兒。小兒有腹痛、腹部腫塊癥狀時可懷疑為腸套疊,但是否為腸套疊還需進行相關檢查[1]。目前臨床檢查腸套疊方法多樣,B 超、CT 及鋇劑灌腸均能檢查幼兒是否為腸套疊,CT 掃描是成人腸套疊常用檢查方法,在幼兒中不適用。鋇劑灌腸屬于有創檢查,會對幼兒腸道造成一定損傷,臨床不推薦使用。經多年臨床實踐驗證,發現高頻彩超在腸套疊檢查中效果較為理想,因此本研究重點探討高頻彩超在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詳細如下。
1.1 一般資料。就診于我院的數名腹痛患兒中,有152 例患兒家長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46 例為腸套疊,病例選取時間: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1 月。所有患兒均系腹部疼痛癥狀,表現為哭鬧、煩躁癥狀,男80 例、女72 例,年齡2 個月至3 歲,平均(1.25±0.35)歲。其中有30 例患兒呈現出紅果醬樣血便,20 例患兒腹瀉,肛診引出大便患兒共40 例,其他患兒有不同程度腹部腫脹。
1.2 方法。所有患兒均進行高頻彩超檢查,選用 9HDI+ESP型號彩超、GE-Vivid7,由美國某公司提供。設置頻率,高頻線陣探頭頻率為5-10 MHz,凸陣探頭頻率設置為3.5-5.0 MHz?;純貉雠P,進行初步檢查,使用凸陣探頭,全面掃描患兒腹部,掃描重點區域為下腹回盲部位、易發生套疊部位。邊探查邊標記異常包塊及壓痛點位置,若超聲在腸間隙、腸管擴張區域有波動及時記錄。切換到高頻探頭繼續探查,先作縱切面掃描,再作橫切面掃描,必要時需作斜切面掃描。掃描時在可疑包塊處稍作停頓,將腫物長度測量并記錄下來,測量套鞘到筒內厚度,進而對腸壁水腫情況作出評估。掃描是否存在淋巴結腫大現象,及時記錄腸管擴張、腸間隙積液情況。最后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仔細探查患兒腸壁上的血流信號、液體流動信號,設置為低流速探查模式,彩色速度標尺設置為2-24 cm/s,壁濾波50 kHz,取樣容積2 mm,保持血流、聲束方向較小的夾角,角度最大不能超出60°。成像后先對套疊區域腫塊血流情況加以觀察,將顯示血流的彩色信號部位取樣,完成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數的測量。
2.1 診斷準確率。在46 例腸套疊患兒中,經高頻彩超診斷出45 例患兒,僅1 例患兒誤診為腸胃炎,診斷準確率高達97.83%,誤診率僅2.22%。
2.2 高頻彩超成像特征。診斷出的45 例腸套疊患兒中,其超聲圖像均具有特征性改變,檢查橫斷面呈典型的低回聲光環中心為強回聲的靶環征,縱斷面可見多層管壁結構的套管征結構??v切與橫切相比回聲差異較大,前者為強回聲,后者為帶狀低回聲??v切時,呈同心圓征,腸腔含氣時有假腎征,在切面上能夠將套入部長度測量出來。橫切時,呈大環套小環特征。橫切與縱切見圖1。其中有11 例患兒彩超能看到腸系膜套入套筒內,呈線狀高回聲,能見到腫大淋巴結。在縱切面上,能觀察到數目、大小不等的橢圓形低回聲結節。檢查患兒腸壁、腸系膜,可見點線狀豐富血流信號,其中有1 例患兒腸壁超聲成像較模糊,彩超未探測到腸壁血流信號,導致誤診。

圖1 縱切(左)與橫切圖(右)
3.1 腸套疊病因、表現分析。繼發性、原發性是腸套疊的兩種類型,在2 歲以下患兒中較為常見,臨床研究顯示腸套疊有95%都屬于原發性,即在套疊腸管周圍無其它器質性病變。導致腸套疊的因素較多,活動量大、幼兒腸系膜比正常幼兒長是引起腸套疊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也會增加幼兒腸套疊發生風險,如便秘、飲食不規律等。臨床上繼發性腸套疊患兒較少,腸管發生繼發性器質性病變,如腸管息肉、淋巴瘤等,導致幼兒發生腸套疊[2]。根據腸套疊患兒病程進展快慢,臨床上將其分為急性、慢性腸套疊,在成年患者中慢性腸套疊較為常見,常表現為輕微便血、不完全梗阻,常能自行恢復,不久又復發;急性腸套疊在幼兒中較為常見,以嘔吐、便血、腹部有腫脹樣包塊為主要癥狀,但發病初期幼兒無明顯癥狀,易導致醫生誤診,進而給出錯誤的治療方案。
3.2 分型。中層、內層與外層共同腸套疊,其中套入部分包括中層和內層,鞘部為外層。出血、腸壁水腫是腸套疊典型癥狀,隨病情發展患兒極易發生腹膜炎、腸穿孔,嚴重影響機體正常功能。按照病理機制對腸套疊進行分型,包括:回盲形,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占比高達60%,腸套疊頭部由回盲瓣充當,升結腸內包含回腸遠端腸管;回結型,回腸末端直接套入到結腸內部,并未經過盲腸瓣,且不套入闌尾、盲腸,在臨床患者中占比約30%;結腸型,兩段結腸相互套住,在臨床上比較罕見,此外,還包括胃十二指腸套疊、小腸套疊、多發型腸套疊等[3]。
3.3 高頻彩超成像特點。低頻回聲狀態下圖像辨識度高:以混合性包塊居多,包塊周邊存在不規則液性暗區,液體量較少,近端腸管常表現為擴張狀態,其內部存在腸內容物回聲且回聲來回波動,少數圖像顯示周圍存在淋巴結回聲;高頻狀態下特點突出,短軸切面呈現出靶環狀;縱切面、橫切面圖像顯示差異大,不易混淆[4]??v切面為多層管壁結構的套管征結構,橫切面為典型的低回聲光環中心為強回聲的靶環征,兩者的特殊結構為超聲診斷提供便利;斜切面呈現出假腎征,此需與腸道腫瘤相鑒別,“同心圓征”、“靶環征”及“套筒征”有助于鑒別診斷。
3.4 高頻彩超診斷優勢。圖像清晰,采用高頻彩超能將腸管中息肉、糞石、肥厚性幽門狹窄等情況清晰展現出來,與傳統檢查圖像模糊不清形成鮮明對比;安全無創,通過超聲定位儀對腸管內套疊部位進行定位,連接計算機可呈現出腸管彩色圖像,無需進行有創檢查就能得到患兒腸套疊想更換信息,患兒易于接受[5];探頭方向、腸管長軸共同決定圖像表現,經團塊的長軸顯示為套筒征,短軸顯示為靶環征。若淋巴結、闌尾套入到腸管中時,超聲圖像則顯示出偏心性靶回聲;即使患兒腸壁水腫程度輕微,在高頻彩超下仍清晰可見水腫部位,并將粘膜層牽拉情況及其下層腸壁結構完全顯示出來,隨著水腫程度的加劇,圖像顯示低回聲、環狀結構,此時已經無法清晰辨認腸壁結構;高頻彩超能捕捉到腸壁上血流狀況、體液流動狀態,這是普通檢查所不具備的,當患兒有腸套疊可見局部腸壁彩色血流明顯多于周圍正常腸壁組織。總之,高頻彩超能從各方面對幼兒腸管進行綜合判斷,有助于提升臨床診斷精準性,進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綜上所述,在腸套疊患兒診斷中使用高頻彩超診斷方式,能保證診斷結果的精準性,減輕患兒檢查痛苦,有助于降低臨床誤診率,因此推薦在臨床上大力推廣高頻彩超診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