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王晶
(山西省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血液科是臨床較為重要的科室,其主要負責研究紅細胞疾病、白細胞疾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等疾病[1]。在血液科是專門診斷和治療血液系統相關疾病的科室,血液系統疾病就是指發生在血細胞和造血器官的疾病,常見的血液病有:一、各類貧血性的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等。二、血液系統常見的各種惡性腫瘤,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各種類型的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等。三、出血性的疾病,包括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疾病等等。此科室患者通常病情較為嚴重,常存在生命危險,因此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與效果均有較高要求。臨床護理實習帶教是現階段實習的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方式,但在實際應用中教學質量有限,已無法滿足臨床要求,因此需采取更為有效的方式進行實習教學[2]。臨床路徑式教學法是通過將臨床路徑引入教學,強化實習生對疾病的掌握程度,增強其疾病護理質量,提升整體教學效果。本次研究即主要分析臨床路徑式教學法應用于血液科護理帶教的應用價值,為后續提升實習教學效果做出參考。現將內容詳細展示如下。
1.1 實習生資料。隨機選取我院于2017 年9 月至2018 年5 月,此時間段內至我院進行血液科實習的實習生共40 例,作為此次研究對照組。另取我院于2017 年9 月至2018 年5 月,此時間段內至我院進行血液科實習的實習生40 例,作為此次研究觀察組。其中對照組實習生男4 例,女36 例,年齡17-23 歲,平均(20.46±2.39)歲,學歷水平:大專29 例,本科及以上11 例;觀察組實習生男6例,女34例,年齡16-22歲,平均(19.84±2.16)歲,學歷水平:大專25 例,本科及以上15 例。兩組實習生基本資料互相比對,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所有實習生對此次研究內容已充分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分別給予對照組實習生實施常規實習帶教,給予觀察組實習生臨床路徑式教學法結合實習帶教。具體教學方法如下:對照組:每名實習生分配1 名實習帶教老師,按照科室介紹、理論知識教學、實操知識教學、實操練習的教學規劃進行實習帶教。并在教學過程中,由實習帶教老師根據實習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實習結束后安排實習生進行理論、實操考核。觀察組:在上述對照組常規實習帶教基礎上,使帶教老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采取臨床路徑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帶教老師通過微信等網上交流平臺,組建實習生交流群,增加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互動與討論,提升組內學習氛圍。同時,在理論與實操教學中充分運用臨床路徑式教學法,集中講解血液科中較為常見的疾病臨床路徑,并強化學生記憶,要求對疾病的檢查、診斷、治療、護理均充分了解。并主要集中教學血液科各疾病的不同護理方法、護理流程、與患者的交互方法等。其后由帶教老師演示,是實習生了解實際臨床護理中,疾病護理的臨床路徑。帶實習生相關知識掌握較好后,可選取病情較輕患者,在帶教老師監督下,由實習生完成護理,并要求每日教學結束后,組內討論,且總結當日學習內容,解答實習生問題,加深其對疾病護理方法的記憶。實習結束后安排實習生進行理論、實操考核。
1.3 觀察指標。此次研究主要觀察比對兩組實習生實習結束后,理論、實操考核成績以及教學滿意度情況。其中理論、實操成績為我院自制試卷進行考核,滿分均為100 分,理論主要涉及實習生對血液科疾病的了解程度、判斷準確情況、護理方法了解情況等。實操主要涉及實習生實際護理操作是否正確、具體疾病護理方法步驟是否正確等。分數越高表明實習生該項目掌握越好。教學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完成調查,滿分為10 分,由實習生根據對教學滿意程度進行填寫,10-8 分記為滿意,7-5 分記為較滿意,4 分及以下記為不滿意。教學滿意度=(滿意+較滿意)/實習生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9.0 軟件完成,計數資料使用χ2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表示,若P<0.05 則表示兩組間差異顯著。
2.1 兩組實習生理論、實操成績比對。將兩組實習生理論、實操成績比對,觀察組2 項成績均較對照組更高,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兩組實習生教學滿意度比對。將兩組實習生教學滿意度互相比對,觀察組教學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實習生理論、實操成績比對(±s,分)

表1 兩組實習生理論、實操成績比對(±s,分)
組別 例數 理論成績 實操成績觀察組 40 91.36±3.57 92.75±4.71對照組 40 84.33±4.86 86.63±4.24 t - 7.373 6.108 P - 0.001 0.001

表2 兩組實習生教學滿意度比對[n(%)]
血液科屬于醫院內較為重要的科室,其主要集中于研究各類血液疾病,并針對此類疾病實施相應治療,通過對疾病進行專門研究,達到提升整體治療效果的目的[3]。由于血液科患者通常病情較為嚴重,因此護理人員護理壓力相對較大,其對醫院護理人員的知識量儲備、實際操作能力均有較高要求,從而提高了對實習教學的要求[4]。
傳統實習帶教主要以完成教學目的為主,通過對實習生進行理論與實操教學,可使其較為完整的掌握對應科室的疾病知識與護理方法。但此種教學方法相對局限,對于某種疾病的具體診治流程并未涉及,導致實習生在實際進行疾病診治或護理時,相關知識無法有效應用,從而影響整體教學質量[5]。臨床路徑式教學法則是一種較為新型的教學方法。其主要以臨床路徑作為教學主干,集中于實習生臨床路徑培養,即進行對應科室常見疾病的臨床路徑教學,使實習生可在實習教學中,詳細了解某種疾病的具體診治、護理流程,使其建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實習生可將實習所學知識應用至臨床實際操作中,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與效果。同時在實習教學中,注意加強實習生的相互討論與總結,及時解決實習生問題,從而在活躍學習氛圍的同時,調動實習生的學習主動性,查漏補缺,提高教學效果[6]。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經臨床路徑式教學法結合實習帶教教學,觀察組實習生理論、實操成績均較對照組實習生更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提示對血液科護理實習生采用臨床路徑式教學法,可顯著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提高實習生理論、實操成績,同時具有較高教育滿意度,是一種具有較高實際應用價值的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對血液科護理實習生采用臨床路徑式教學法結合帶教教學,可顯著提升實習生理論、實操成績,提高教學滿意度,是一種具有較高實際應用價值的教學方法。